近期,国内楼市在“蚁型地块”的推动下,悄然掀起了一股热潮。所谓“蚁型地块”,指的是面积不大、总价可控,但位置优越的地块,因其灵活的开发空间和快速回笼资金的优势,正成为房企的新宠。
在上海,这股热潮尤为显著。7月24日至25日,上海2025年第六批次集中供地进入现场竞价环节,8宗地块中有7宗以溢价成交。其中,徐家汇地块的表现尤为抢眼,溢价率高达22.38%,成交楼面价达到了20.03万元/平方米,刷新了全国楼面价的纪录。这一成交结果无疑为楼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与此同时,深圳的土地市场也呈现出同样的火热态势。7月14日,深圳前海T201-0232宗地经过158轮的激烈竞逐,最终被招商蛇口以总价21.55亿元竞得,溢价率高达86.1%,楼面价约为8.4万元/平方米。这一成交价也刷新了深圳涉宅用地的楼面价纪录。
业内人士指出,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的竞拍热度持续高涨,主要得益于核心城市加快优质地块供应的策略。这些地块多位于城市核心区,配套成熟,低容积率,为房企提供了打造高品质住宅的机会。在此背景下,房企纷纷采取“结构性看多”的策略,将投资重点放在北上深、杭州、成都等核心城市,以保持聚焦深耕和精准投资。
从竞拍主体来看,央企、国企依然是拿地的主力军。中指院数据显示,当前TOP10拿地企业中,有8家为央国企,包括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部分优质民企也保持了投资力度,如滨江集团等。这些房企在竞拍中展现出强烈的拿地意愿和实力。
“蚁型地块”的密集成交不仅反映了房企对核心城市的长期信心,更可能成为推动楼市逐渐回暖的重要力量。一位粤系房企营销负责人表示,尽管市场整体仍处于恢复期,但好的地块永远稀缺,特别是在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改善型需求的购买力依然强劲。
抢占“蚁型地块”已成为新形势下房企投资策略的理性选择。这类地块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开发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可迅速回笼资金。在当前楼市环境下,这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高周转”。同时,“蚁型地块”的出让模式也符合开发商确定性业绩导向,即快速开发、快速销售、快速回款,以降低市场波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从市场数据来看,今年土地投资呈现出“量缩价涨、向强城市集中”的特征。上半年,全国300城住宅用地推出规划建筑面积同比下降,但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平均溢价率也有所提升。其中,一线及二线城市土地出让金增长均超过40%,而三四线城市则继续小幅回落。这表明,房企在投资上更加谨慎,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核心城市。
高地价的频繁出现是否意味着房价将随之走高?业内人士认为,这更多带来的是结构性温热而非全面炙热。尽管高价拿地背后房企对于房价预期有所提升,但从当前楼市整体表现来看,房价走势仍呈下降态势,只是同比降幅已出现整体收窄。预计下半年政策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核心城市市场有望逐步企稳。
土地市场的升温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积极信号。高地价往往促使开发企业提高项目开发质量和设计标准,有利于打造高品质住宅产品,从而带动改善型住房需求释放。同时,土地市场的活跃也能提振居民的购房信心,对房价形成一定支撑。然而,土地市场的热度能否延续仍取决于项目实际销售表现以及市场回稳的持续性。
在购房者更加理性的当下,高品质住宅的需求越来越高。房企只有在产品打造、服务提升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匹配市场的价格预期和实现有效去化。当前楼市整体回暖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但结构性分化还会持续,差异化竞争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