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汽车制造业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风暴中心正是全球图形处理器巨头英伟达。其备受瞩目的“大一统”智能驾驶芯片Thor,再次推迟了量产时间,给众多寄予厚望的车企泼了一盆冷水。
据台积电在生产过程中发现,Thor芯片存在设计缺陷,导致良率远低于预期。英伟达CEO黄仁勋坦承,这是英伟达自身的问题。原本承诺在2024年底量产的Thor芯片,至今甚至还未通过车规级认证,专业人士预计还需至少四个月才能正式上线。
更糟糕的是,Thor芯片的算力也从原先宣传的单片2000 TOPS缩水至700 TOPS,经过理想工程师的实际测试,其算力更是仅有500出头,与双Orin X芯片的500 TOPS相比,已无明显优势。
目前,市面上宣称搭载Thor芯片的汽车,实际上只能使用“残血版”的Thor。即便英伟达能在年底前解决所有问题,要达到2000 TOPS的完整算力,仍需时日。
在这场风暴中,小鹏和理想两家车企无疑受到了最大的冲击。小鹏原本计划在P7+和G7车型上搭载Thor芯片,但因Thor的多次跳票,P7+不得不改用双Orin X作为替代方案。而G7在发布前夕,也因Thor芯片的问题,紧急切换为自研的图灵芯片,才得以按时发布。
然而,即便是自研的图灵芯片,小鹏也面临着调试上的挑战。据小鹏产品经理透露,图灵芯片上的智能驾驶功能在上市时仍未完全调试好。另一边,理想汽车也因缺乏Thor芯片的算力支持,无法部署其40亿参数的VLA模型,该模型在道路识别和可视化呈现上有着极高的要求。
面对英伟达的“背刺”,理想汽车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自研的“舒马赫”芯片上。这款与“车王”同名的芯片预计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上车,从时间成本上看,比继续等待Thor更为划算。
英伟达此次的跳票事件,不仅让车企们吃了苦头,其自身也在股市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股价下跌超8%,市值蒸发超过2700亿美元。但似乎,这并未引起英伟达足够的重视。
然而,对于国内车企而言,这次事件却敲响了警钟。过度依赖外部芯片供应商,无疑将自身置于风险之中。因此,自研芯片成为了众多车企的共识。
蔚来汽车早在2021年便开始自研芯片,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已发布了天玑NX9031芯片,搭载于多款车型上,车主反馈良好。小鹏汽车的自研图灵芯片,以及理想的舒马赫芯片,也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华为昇腾系列芯片、零跑、比亚迪等主机厂,以及地平线、黑芝麻、Momenta等供应商,都在自研智驾芯片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自研芯片的车企及国产供应商将会越来越多。
自研芯片不仅能够增强车企的智驾垂直整合能力,优化模型和生态,还能更好地分配调度芯片算力。同时,自研芯片也是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避免外部供应商无法按时交货带来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自研芯片能够积累技术储备,为未来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英伟达在芯片开发和生态上具有强大的优势,但国产自研芯片的脚步并不会因此停歇。这次Thor芯片的延期,虽然给部分车企带来了困扰,但也给国产竞争者提供了追赶的契机。趁着英伟达分身乏术,自研智驾芯片这块阵地,国产车企必须牢牢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