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创新的浩瀚星空中,一位低调而卓越的女性科学家以其非凡的成就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不仅在无人机巨头大疆的成长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更在离开大疆后亲手培育出激光雷达领域的璀璨新星——速腾聚创。
这位科技界的巾帼英雄,朱晓蕊,其科技之旅始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哈工大的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朱晓蕊深耕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是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学术界,她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技术洞察力广受赞誉。
2006年,朱晓蕊的命运轨迹与大疆创始人汪滔交汇。当时,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其无人机项目正面临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挑战。通过朋友介绍,朱晓蕊了解到了这个项目,并敏锐地预见到其巨大潜力。尽管市场尚未成熟,她毅然决定投资100万元支持这位年轻创业者。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不仅解决了大疆的燃眉之急,更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朱晓蕊还亲自带领学生团队,协助攻克技术难关,成为大疆早期成长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大疆的稳步发展,朱晓蕊正式加入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和创始董事。在大疆期间,她不仅深度参与核心技术研发,还利用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吸引了一批优秀学生加入大疆,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这段经历让朱晓蕊完成了从学者到科技创业者的华丽转身,见证了一个校园项目如何成长为全球行业巨头的传奇历程。
2014年,朱晓蕊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重要时刻。她的博士生邱纯鑫决定创业,专注于激光雷达技术的研发。朱晓蕊敏锐地洞察到激光雷达技术的广阔前景,全力支持邱纯鑫,并亲自担任速腾聚创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速腾聚创的早期团队主要来自朱晓蕊的课题组,这种师生创业模式在中国科技界并不罕见,但朱晓蕊凭借自己的独特眼光和领导力,带领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朱晓蕊的带领下,速腾聚创迅速研发出16线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RS—LiDAR,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朱晓蕊不仅为速腾聚创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凭借在大疆积累的行业人脉和影响力,成功为公司拉来了关键的天使轮和A轮投资,解决了激光雷达研发所需的大量资金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兴起,激光雷达市场需求激增,速腾聚创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迅速成为国内车企的首选供应商。
2022年,小米宣布造车计划,雷军开始全面考察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参观速腾聚创后,雷军对其技术实力和团队背景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得知朱晓蕊曾参与孵化大疆的经历后,更加坚定了投资决心。最终,雷军旗下的小米产投领投了速腾聚创一轮高达24亿元的融资,比亚迪、宇通等产业资本也纷纷跟投。这笔资金成为速腾聚创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其估值迅速突破百亿,跻身独角兽行列。
获得雷军投资后,速腾聚创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手握众多车型订单,客户涵盖比亚迪、广汽埃安等主流车企。在朱晓蕊的规划下,公司正从单纯的硬件供应商向感知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构建从芯片、硬件到算法的全栈能力。朱晓蕊始终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放在首位,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关键技术上必须有自己的护城河。这种理念使速腾聚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技术领先。
作为高校教授,朱晓蕊善于将学术前沿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她主导的研发项目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能快速实现商业化。在团队管理上,朱晓蕊既保持学术派的严谨,又具备企业家的决断力。她的务实风格和独特领导力深深影响了速腾聚创的企业文化,使其避免了初创公司常见的“重营销轻研发”陷阱。
如今,速腾聚创正积极筹备上市,并计划通过融资加大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构建从芯片、模组到整车的完整生态。朱晓蕊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新一代科技创业者的独特路径,从实验室出发,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最终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她既不是纯粹的学者,也不是典型的商人,而是兼具两者优势的科技企业家。在硬科技创业成为主流的今天,朱晓蕊的经历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