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蓝天的征途中,1903年12月17日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成功起飞,虽然仅飞行了37米,却标志着飞行时代的正式开启。自此之后,各式各样的飞机相继翱翔天际,其中不乏像“冯如一号”这样的杰出代表。历经百余年的发展,飞行技术已深深融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塑造了现代生活的面貌。
谈及跨越时代的“百年飞机”,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飞行者一号”。尽管以现代眼光审视,其设计显得简陋且存在诸多缺陷,但它无疑为人类指明了飞行器研发的正确方向。风洞试验、滑翔试飞以及三轴飞行控制系统的引入,都是当时的重要突破。
得益于这些科学的设计方法,全球航空器迅速迎来了爆发期。尤其是低空、低速飞机,在20世纪20至30年间取得了显著进展。时至今日,全球主流飞机仍沿用着那时的操纵杆/盘和踏板系统,以及单翼常规总体布局。
在许多西方国家,航空俱乐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保存着诸如P-51等二战时期甚至更早的飞机,并保持着它们的飞行状态。尽管这些飞机主要用于私人娱乐或小众商业飞行体验,但它们的飞行时间有的甚至已超过百年。
如果我们暂时忽略现代适航标准带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不难发现,一些20世纪30年代的航空器至今仍具备飞行能力,尽管驾驶体验可能略显费力且不够舒适。例如,道格拉斯DC-3这款经典机型,其总产量超过1.1万架,机体制造于1935至1942年间。据最新报道,全球仍有164架DC-3处于营运状态,部分在承担古董机型体验任务,而另一些则继续执行人员和货物运输任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缺乏铺装跑道的国家和地区。
DC-3有望成为人类首款在实用领域飞行超过百年的飞机。其“长寿”秘诀在于采用全金属结构、基于“无限寿命”原则设计,以及巨大的产量带来的充裕零备件库存和翻新基础。全球运输市场对这类能在泥土跑道上起降的飞机需求不强,也导致DC-3缺乏后继型号,从而延长了其服役期限。
在DC-3之后,B-52、C-130以及安-12/运8/运9系列等飞机也展现出了成为“百年飞机”的潜力。B-52首飞于1952年,服役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美国空军计划对部分B-52进行改进,以延长其服役期限至21世纪50年代。与DC-3类似,“能用且省钱”也是B-52得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C-130作为运输机,其任务和机载设备相对简单,全球范围内需求广泛。尽管其生产从未停止,且单价较低,但早期版本的C-130在役数量已逐渐减少,出现单架百年机体的可能性不高。
苏联的安-12运输机与C-130年代相近,首飞于1957年。尽管目前仍在服役的安-12数量有限且状态不佳,但我国引进并国产化的安-12发展出了运8和运9系列飞机,至今仍是我国等多个国家的主力中型运输机。运8和运9机群中,部分飞机机龄尚轻,从技术角度看,继续使用至2050年之后并无障碍。因此,安-12/运8/运9家族型号的总服役历史也有望超过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