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光明乳业的中年困境:黄黎明能否引领企业重焕新生?

   时间:2025-08-02 16:25:2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光明乳业,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乳制品企业,近年来在乳业赛道上的表现却显得力不从心。曾经,光明乳业的乳制品遍布街头巷尾,玻璃奶瓶的碰撞声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光明乳业却面临着营收连续四年下滑的尴尬局面,其坚守半生的低温奶市场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自2021年以来,光明乳业的营收数据持续走低,从2021年的292.06亿元一路下跌至2024年的242.78亿元,下降幅度逐年扩大。与此同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也双双下滑,毛利率持续走低。在业务板块表现上,乳制品业务、牧业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均呈现出下滑态势,尤其是牧业业务,下滑幅度尤为显著。

光明乳业业绩的下滑,不仅源于自身经营的问题,也与整个乳业行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乳制品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牛奶产量增速远超消费增速,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同时,餐饮等消费场景复苏缓慢,植物基饮品渗透率提升,进一步分流了传统乳制品的市场份额。行业原奶价格连续下跌,使得乳制品零售端价格被迫下调,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在行业竞争方面,光明乳业也逐渐掉队。曾经,光明、伊利、蒙牛三强并立,如今光明却与伊利、蒙牛的差距愈发明显。2024年,伊利的营收是光明的近五倍,净利润更是光明的十多倍;蒙牛乳业的营收和市值也远超光明。光明乳业的核心业务液态奶虽然占比较大,但受市场竞争、冷链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增长乏力。

光明乳业在行业竞争中逐渐掉队的核心问题源于战略方向的偏差。早在2003年,国内常温奶市场迅猛增长时,蒙牛、伊利便抓住了这一机遇,全力主推常温奶,实现了全国性快速扩张。而光明却坚持将资源集中在低温奶领域,错失了市场扩容的黄金期。低温奶虽然号称更能保留营养与口感,但保质期短、需全程冷链保鲜,这使得其流通成本高昂。同时,中国奶源分布与消费市场的错位也加剧了光明的困境。

光明乳业的营销乏力也是其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莫斯利安为例,作为国内首款常温酸奶,莫斯利安曾在2014年创下60亿元的销售额,占公司营收近三成。然而,由于创新迟缓、传播不足以及渠道受限等问题,莫斯利安未能持续突破,最终错失了将单品优势转化为品牌影响力的机会。

面对业绩下滑和行业困境,光明乳业也在积极自救。近年来,公司加大了营销投入,广告费用暴涨。在投放渠道上,短视频平台、省级卫视综艺以及线下促销等都成为光明乳业的新战场。然而,营销投入的转化效率还有待提高,市场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性。

尽管光明乳业在自救之路上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仍面临着结构性挑战。其核心矛盾在于“低温奶战略”与全国化扩张之间存在天然冲突。低温奶对冷链有严苛要求,这导致其运输半径受到限制,过度依赖上海及周边市场。而疫情后,社区团购对低温奶配送体系造成冲击,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市场的波动风险。与此同时,行业竞争格局的恶化也让光明乳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明乳业若想实现逆袭,就需要在保持低温奶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常温功能性乳品、奶酪等高增长赛道。同时,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冷链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只有这样,光明乳业才能摆脱“区域化陷阱”,在乳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趋势中重振雄风。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