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大学的校园里,一位脚踏自行车的老人曾是无数师生心中的温暖风景。他就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恒教授。然而,近日这位96岁的智者悄然离世,留给世人无尽的怀念与敬仰。
周恒院士的一生,是与科学研究紧密相连的传奇。1929年出生于上海的他,即便在乱世中也未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抗战胜利后,凭借自学,他成功考入北洋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从此踏上了理论力学的探索之路。
周恒在流体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工程配件到航空航天,从空气动力学到稀薄气体力学,他的研究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他倡导理工结合,坚持做“有用的科研”,认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才是真正的科研成果。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团队专注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唯论文、不为拿奖,只为在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
周恒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导师。他乐于与年轻人探讨科研问题,鼓励他们突破自身局限。在他看来,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他甘为人梯,95岁高龄仍指导科研,为我国力学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然而,面对赞誉,他总是谦逊地表示,成就都是学生们自己拼出来的。
周恒院士的为人同样令人敬佩。他低调行事,乐于助人,总是“偷偷地”做好事。他为资助困难学生捐款200万元,却要求保密,认为捐款让别人知道会不好意思。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踩着他的肩膀,触摸到更辽远的科学星空。
即便在晚年查出患癌,周恒院士也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他说自己还有书和文章未完成,希望再给他两年时间。他对待生死的态度豁达而乐观,话题广泛而深刻,总是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周恒院士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一生。他留下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科研成果,更是那份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学生和年轻人的深切关怀。他的背影,将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成为后来者追思与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