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市场的风向标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当人们寻找一辆既省心又无需担忧续航的座驾时,油电混合动力车型无疑是首选。这些车型凭借日常通勤的节油性、技术的成熟度以及对续航焦虑的消除,被誉为市场上的“明智之选”。
然而,时至今日,市场格局已发生180度的大转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异军突起,2024年的销量激增至514万辆,不仅占据了混合动力市场的主导地位,更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新宠”。相比之下,油电混合动力车型的占比已大幅缩水至13%,其受欢迎程度甚至不及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
更令人惊讶的是,油电混合动力车型不仅在销量上败下阵来,价格体系也面临崩溃。以凯美瑞为例,2021款双擎车型的起售价仍高达21.98万元,而到了2026款,官方指导价已降至17.98万元,且经销商还能提供数万元的优惠。荣放、锐放等昔日热门车型同样未能幸免,油混版本的折扣力度不断加大,但销量却未见起色。就连一向坚持传统的雅阁,也干脆取消了油混版本,退出了这一领域的竞争。
面对这一现状,有人或许会归咎于政策导向,认为是对纯电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补贴以及绿牌、限行等优惠政策导致了油混车型的衰落。然而,深入剖析后便会发现,政策并非主要原因。
首先,关于补贴,国家对纯电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补贴力度早已大幅缩减。在许多地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所能享受的购置税减免也不过几千元至万元左右。相比之下,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在终端市场的降价幅度动辄数万元,政策补贴的“优势”与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其次,关于限行政策,虽然确实存在,但并非全国范围内都实施。只有北上广深等少数特大城市对绿牌车给予一定优待。然而,这些城市的销量占比并不高,远不足以对整体市场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事实上,油电混合动力车型之所以失宠,根本原因在于新能源车型的快速进化以及油车技术的停滞不前。从用车成本来看,主流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在城市通勤中基本依靠纯电驱动,电费极低,每公里成本仅为几分钱。而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即便再省油,每公里成本也至少在4毛至5毛之间。以一年通勤1万公里计算,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能节省出一两千元,长期累积下来差距更为显著。
在性能和配置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也展现出明显优势。它们起步即采用电驱加速,零百加速时间普遍在7秒以内。而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则因发动机过早介入而加速乏力,且缺乏电感体验。更不用说座椅通风、主动刹车、激光雷达等现代化配置了。
因此,油电混合动力车型过去引以为傲的“平衡性”如今已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为了“平庸”的代名词。使用成本、性能、配置、体验等各方面均不突出,使得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打折扣。面对新能源车型的全面碾压,油电混合动力车型的衰落似乎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