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8月6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上,360创始人周鸿祎围绕大会主题“All in Agent”展开了一系列深入解读,这一主题不仅针对网络安全行业,同时也对360自身及其企业客户具有深远意义。周鸿祎巧妙地指出,“All in”的首字母恰好是AI,寓意着人工智能在大会中的核心地位。
自2024年起,ISC大会的英文简称中加入了AI元素,而今年的大会更是将AI,尤其是“智能体”这一前沿应用推向了高潮。周鸿祎强调,如今不应再泛泛而谈大模型,而是通过智能体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智能体代表了AI行业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我们鼓励企业客户探索使用智能体来改造业务。”周鸿祎说道,“对于安全领域的同行来说,如果黑客利用数千个智能体进行批量攻击,我们还能依赖人工来防御吗?这显然不现实。因此,在360内部,我要求每个部门都要开发自己的智能体。”
周鸿祎进一步指出,尽管大模型的能力日益增强,但仅凭大模型还远远不够。大模型目前缺乏“手和脚”,即直接执行任务的能力。他坦言,近一年来,模型推理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尚未实现。因此,AI的发展必须超越大模型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工具。
在ISC.AI 2025大会上,智能体成为了周鸿祎频繁提及的关键词。他解释了智能体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并指出智能体的发展路径可分为四个阶段:从L1的聊天助手,到L2的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再到L3的推理型智能体,最后达到L4的多智能体蜂群阶段。在这一阶段,多个专家智能体能够像搭积木一样灵活组合,实现多层嵌套和分工协作。
360在智能体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数日前,360将旗下的纳米AI品牌升级为“多智能体蜂群”,并在大会上推出了针对安全、管控、企服三大业务场景的智能体。这些智能体在效率上远超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例如安全智能体在发现威胁的数量、速度和准确率上都实现了大幅提升。
然而,周鸿祎也指出了智能体的局限性。他认为,智能体很难实现通用化,因为它们需要对特定行业的业务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有效执行任务。目前,这种万能的智能体并不存在,至少以当前大模型的能力还难以实现。
在网络安全领域,智能体正逐渐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周鸿祎指出,企业当前面临双重挑战:安全运营专家的稀缺以及“智能体黑客”的出现。这些智能体黑客能够由单个黑客操控,发起批量自动化攻击,从而加剧了网络战的风险。
ISC名誉主席、教授邬贺铨也强调了AI技术与数字安全配合的重要性。他认为,在深化行业大模型协作、加速大模型技术创新与架构演进的基础上,还需要构建AI驱动的主动免疫体系,并深化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