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乳制品行业的细分赛道中,广西百菲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菲乳业”)近期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家专注于水牛奶产品的企业,其沪市主板IPO审核状态已变更为“已问询”,由国融证券担任保荐机构。然而,百菲乳业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上市历程充满了曲折。
早在2018年,百菲乳业的母公司广西百菲便在新三板挂牌,但三年后选择了摘牌。2023年6月,百菲乳业正式向广西证监局申请上市辅导备案,并首次向上交所发起冲击。然而,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百菲乳业于2024年6月重返新三板。短短两个月后,公司决定调整上市规划,转道北交所。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其上市之路即将尘埃落定时,百菲乳业却在2024年12月突发公告,表示综合考虑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决定主动撤回北交所上市申请。如今,百菲乳业再次向A股发起冲击,其频繁变更上市目的地的举动,无疑向市场传递出了公司发展战略不稳定的信号。
尽管上市之路曲折,但百菲乳业在业绩上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近年来,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百菲乳业在中国奶水牛之乡异军突起,成为特色水牛乳制品细分领域的优势品牌企业。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百菲乳业的营收分别为7.81亿元、10.75亿元和1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4.98%;归母净利润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分别为1.15亿元、2.26亿元和3.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1.14%。然而,这种快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隐忧。百菲乳业的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出现下滑,显示出其增长势头可能正在减弱。
更令人担忧的是,百菲乳业持续增长的利润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毛利率水平,而这种高毛利率却是通过原材料降价来实现的。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百菲乳业主要原材料生鲜乳的采购均价大幅下降,使得公司产品单价下降幅度不及原材料降价幅度,从而推高了毛利率。然而,这种原材料降价的现象并非长久之计,一旦生牛乳价格回升,百菲乳业凭借短期成本红利获得的增势或将不复存在。
百菲乳业在原材料供应上也存在重大风险。作为一家专注于水牛奶产品的乳制品企业,生鲜乳是其生产的重要原材料。然而,百菲乳业却高度依赖外部采购,自产占比不足一成。这种过度依赖外部采购的模式,不仅可能导致议价空间被大幅压缩,还可能面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一旦主要供应商遭遇生产事故、突发停产或合同违约等情况,都可能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百菲乳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也严重不足。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始终未达千万级别,研发费用率也不及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一半。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但也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百菲酪”品牌水牛奶变质、发臭、漏液等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屡见不鲜。这些负面新闻无疑对百菲乳业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百菲乳业急需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一方面,公司需要加强对上游供应商的管理和控制,降低对外部采购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公司也需要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只有这样,百菲乳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