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大疆扫地机入局,能否引领行业走出内卷,迈向技术创新之路?

   时间:2025-08-12 19:49:3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大疆正式进军扫地机器人市场,ROMO系列引发市场热议。8月6日,这款备受瞩目的新品正式发布,不仅吸引了大量关注,也激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大疆凭借其在无人机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有望为扫地机器人行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在发布前夕,大疆京东自营店的预约人数已突破6万大关,这在扫地机器人新品中实属罕见。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对ROMO系列定价的质疑。该系列包括ROMO P、ROMO A、ROMO S三款型号,均提供水箱版和自动上下水版。其中,入门款DJI ROMO S(水箱版)起售价为4699元,最高配的ROMO P(自动上下水版)则定价7399元。相较于行业主流产品,这一价格区间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抉择困难。

为了评估ROMO系列的价值,我们需要跳出单一品牌的视角,审视整个扫地机器人行业的现状。消费者在购买扫地机前,往往被复杂的参数介绍搞得晕头转向,决策成本高企。而购买后,又发现维护成本同样不菲。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行业定价逻辑的极端分化:一边是品牌通过价格战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另一边则是通过堆砌配置推动产品高端化,导致“便宜的不省心,贵的不一定好用”。

在此背景下,大疆提高扫地机定价并未超出一些从业者的预料。毕竟,在无人机领域,大疆已凭借硬核技术和颠覆性体验,为高定价建立了正向逻辑。然而,这一逻辑在扫地机器人行业是否依然有效,还需产品本身来验证。有投资人指出,大疆采用的透明外观设计,与其说是技术炫耀,不如说是对行业缺乏透明度的一种回应,通过“看得见的透明”替代过去用户难以理解的参数堆砌。

自2021年立项至2025年发布,ROMO历经四年多的研发周期。如今产品面世,这个在无人机领域称霸全球的技术巨头,会给扫地机器人行业带来何种变化?是引领行业变革,还是遭遇行业挑战?市场将很快给出答案。

扫地机器人行业真的需要新玩家吗?许多消费者虽有需求,却迟迟未下单,这种矛盾心理揭示了行业的困境。要理解这种困境,需回到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现状。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扫地机器人出货量为118.8万台,增速连续两个季度超过20%。尽管看似繁荣,但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推动。渠道人士透露,自去年下半年起,“以旧换新”补贴带动了销量增长,直至2025年第二季度,头部厂商业绩仍受益于政策红利。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整体的渗透率约为6%,低于美国的15%,也远低于国内传统家电市场。这既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也说明当前产品尚未真正打动多数家庭。这并非完全因为市场教育不足,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行业困局。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小米、追觅五大品牌占据国内市场近九成份额,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下却出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销量增长、份额增加,企业利润却下滑。以科沃斯为例,2024年营收165亿元,净利润仅8亿元,不及2021年辉煌时期的一半。石头科技的情况同样典型:2024年营收大幅增长38%达119亿元,净利润却下降了4%。

究其原因,部分厂商为抢占市场份额,在价格战中牺牲利润,同时承担高昂的研发和营销成本。当企业精力投入于营销和价格战,而非技术创新时,行业易陷入存量竞争。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市场上两家头部厂商近期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这种内耗最终体现在产品层面,全功能基站在国内市场成为主流,产品功能趋同,由于行业竞争重点是快速抢占市场,产品研发周期被缩短,新技术问世后迅速被竞品模仿,而真正的突破式创新因试错成本高、周期长而减少。

社交媒体上用户对扫地机器人的评价显示,避障不灵敏、拖地留痕、基站漏水、头发缠绕、边角清洁不彻底、维护成本高是普遍槽点。基于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首先,扫地机器人行业创新乏力,玩家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其次,主流扫地机器人产品未能满足用户“真干净、真省心”的需求,人们对于创新产品的接受度正在提升,只要能真正解决问题,他们并不吝啬买单。

当行业陷入“内卷”和价格战泥潭时,往往需要外来者打破僵局。特斯拉之于汽车行业、苹果之于手机行业,都是经典案例。扫地机器人行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价格战参与者,而是能引领行业进入更高层次竞争的创新者。那么大疆是否符合这一条件?

从技术优势、产品理念和品牌影响力三个维度审视大疆,可以发现其具备成为行业创新者的潜力。关于大疆是否拥有扫地机器人所需的技术优势,业内存在不同观点。支持者认为,无人机与扫地机器人在导航、避障、控制算法等方面具有技术共通性,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核心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扫地机器人。然而,反对者指出,无人机和扫地机器人在应用场景和核心功能上存在差异,竞争焦点已转向市场推广、品牌建设、渠道铺设等综合实力。

外界对大疆此次的产品理念尤为关注。大疆创始人汪滔对产品的严苛在业内广为人知,行业流传着他亲自砍掉众多项目的传说。同时,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的创新表明,它是一家真正懂得如何将复杂技术转化为用户价值的公司。在扫地机项目上,大疆经历了技术路线的调整,从洗地机方案转向先扫后拖的“双拖布方案”,平衡了清洁力与免维护性。智能方案上,大疆也放弃了高昂且近距离精度不足的点云加激光雷达方案,改为双光源固态激光雷达加双目视觉障碍识别方案,找到了稳定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点。

透明外观设计也体现了大疆的用户价值导向思路。尽管透明设计并非行业首创,但扫地机需要处理风、水、电等复杂系统,工程难度远超手机或电脑。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不仅带来视觉差异,更重视用户信任。用户能直观看到基站内部的模块化布局、精密线材隐藏和内外分区设计,这种看得见的可信度能建立信任感,成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品牌力也是大疆能否在扫地机器人市场突围的关键。现有主要品牌中,科沃斯、石头科技等虽有技术积累,但品牌形象难以激发一些消费者的情绪价值。相比之下,大疆作为全球科技品牌,拥有技术标签和品质口碑。发布前,大疆京东自营店预约人数近6万,显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期待值高。当然,大疆入局也面临挑战,如扫地机算法依赖用户家庭场景数据,这是现有头部玩家的护城河,大疆需要时间积累。

大疆入场后,行业出现新动向。最直观的变化是产品方向从“堆参数”转向“重体验”。临近大疆发布,各厂商加快产品迭代速度,推出提升复杂环境下清扫完成率的新品。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引导行业重新思考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长期以来,扫地机器人行业习惯于价格战,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因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稀缺。大疆“为技术创新定价”的思路,可能推动消费者从“比价格”到“比价值”,从“看配置”到“看体验”,带动行业重新思考合理定价,引导竞争回归产品本身。

大疆可能加速扫地机器人行业的海外扩张,提升国产扫地机全球品牌形象。尽管中国品牌在全球扫地机市场已取得不错成绩,但在品牌认知度和消费者心智占领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大疆的消费级无人机全球市占率超70%,在海外消费者心中代表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品质。大疆推出扫地机时,海外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这家科技创新厉害的公司开启了新品类。大疆的海外渠道资源可为扫地机产品提供天然出海通道,加速全球市场对中国扫地机技术标准的认知和接受度。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