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波谲云诡中,隋田力这个名字如同一道阴影,笼罩在多家上市公司的头顶。尽管他的行踪成谜,但由他一手策划的“专网通信”骗局,却让14家A股公司和1家B股公司深陷泥潭,其中3家已黯然退市。这场骗局不仅导致上市公司高管跳楼、相关人员被捕,更让投资者损失惨重,怒火中烧却无从发泄。
近日,另一场风波悄然兴起,将一家名为格尔软件的上市公司推向风口浪尖。这家原本与“专网通信”案无直接关联的企业,却因与科创板首家退市公司泽达易盛的虚假交易,被东兴证券、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康达律师事务所三家中介机构联合起诉,索赔金额高达3.7亿元。而在这份长长的被告名单上,格尔软件只是其中之一,共有39名被告被卷入这场诉讼风暴。
泽达易盛的造假行为早已被证监会铁证如山,其利润造假占比率一度超过100%,堪称资本市场的一大丑闻。这家曾经的科创板明星企业,不仅涉嫌业绩造假,还存在欺诈上市的嫌疑,让投资者血本无归。愤怒的投资者转而将矛头指向了帮助泽达易盛上市的中介机构,要求他们赔偿损失。中介机构在支付了4.93亿元的赔偿后,自然心有不甘,于是将矛头转向了仍“活着”的格尔软件等被告。
格尔软件是否真的冤枉?从三家中介机构的指控来看,似乎并非如此。他们指出,格尔软件与泽达易盛之间的交易缺乏真实贸易背景,属于典型的虚假交易。根据交易所的处罚决定,格尔软件在2018年和2020年期间,通过与泽达易盛等多家公司进行虚假交易,虚增了营收和利润。虽然格尔软件声称这些虚增部分占当期披露金额的比例不到4%,并自称为“小问题”,但交易所的处罚决定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造假的本质。
格尔软件在公告中试图用“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措辞来淡化其造假行为,但这样的文字游戏显然难以逃脱监管者的法眼。证监会对造假行为一直持零容忍态度,对于格尔软件这种时隔一年后再度进行虚假交易的行为,更是难以姑息。中介机构认为,格尔软件不仅配合泽达易盛进行业绩造假,还可能存在主观故意行为,因此将其列为被告之一。
在这场诉讼风暴中,最受伤害的无疑是投资者。他们依赖公众信息来判断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却往往因为公司的造假行为而蒙受巨大损失。对于管理层和实控人来说,赔偿投资者损失是天经地义的责任。而对于那些拥有专业执牌的中介机构来说,他们未能发现问题甚至成为造假者的帮凶,同样难辞其咎。现在,他们试图通过追诉格尔软件等假生意伙伴来挽回部分损失,但这无疑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战。
面对这场复杂的法律纠纷,公众或许只能旁观。但对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来说,打击造假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始终是监管者的首要任务。无论格尔软件是否真的冤枉,这场诉讼都将成为一个警示,提醒所有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要坚守诚信原则,切勿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