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幸福奥秘的征途中,人类再次迈出了创新的一步。近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内,一座名为《花之弥漫8号:曲折》的神经美学实验装置惊艳亮相,它不仅是全球首例此类装置,更是对焦虑社会的一次情感疗愈尝试。
这座装置以其流线型的外观,巧妙融合了3D打印技术,将曲线与折线的美学冲突实体化,旨在打造一个能够安抚心灵的物理空间。同时,全球首届环境空间情感与神经美学跨学科国际会议前会也在此同步举行,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面对全球心理健康市场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该装置的创作者、美国天普大学副教授魏娜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当曲线抚平内心的褶皱,空间便成为情感的栖息地,建筑因此超越了物质的界限,成为心灵的慰藉。”
实验装置内置的生物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参观者的脑电波、心率及皮肤电反应,首次实现了从建筑到情绪再到行为的全面追踪。实验数据显示,当参与者从折线区域步入曲线空间时,焦虑指标β波显著下降37%,而代表放松状态的α波活跃度则提升了2.1倍。这一发现有力支持了研究团队的核心理论:几何形态对情绪具有直接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何先友课题组的对比实验进一步发现,身处曲线空间的人群在道德宽容度上的评分,较直角空间组高出43%。这一结果与团队之前关于“宽敞环境促进道德感”的研究相呼应,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对此评论道:“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者,更是情感的调音师,能够细腻地调整人们的内心世界。”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Fab Lab实验室的副教授丁峻峰介绍,学院正致力于构建“设计驱动科研”的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建筑师、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与艺术家携手合作,共同为都市高压人群寻找解决方案。例如,他们正在尝试将地铁等候区改造为“呼吸穹顶”,通过拱形结构引导人们深呼吸,并结合墙面生物反馈灯光,使焦虑情绪变得可视化且可互动。
展览将持续至8月下旬,期间所收集的数据将向全球研究机构开放,推动神经建筑学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未来,该装置还将结合AI情绪识别系统,形成可复制的“情感设计云库”。首批应用场景已确定,包括在上海三所中学落地“神经美学教室”,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以及在深圳某科技园区打造“减压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