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奇瑞汽车内部关于员工加班的讨论再次成为焦点。事件的起因是,奇瑞校招新员工小凯在收到周六开会的通知后,不满于会议安排,并在回复领导邮件时直接质疑这一安排与董事长尹同跃之前关于减少加班的指示不符。
今年7月中旬,尹同跃在年中干部大会上曾就员工加班问题公开致歉,承诺要减少会议,提高效率,并明确表示周六不应组织会议,以便异地员工有时间回家。然而,实际情况似乎并未完全按照尹同跃的期望发展,加班现象依然存在。
据奇瑞员工透露,尽管小凯事件后,原定周六的会议被改到了周五,但加班文化并未因此消散。有员工表示,每天都需要加班,周六更是被默认为正常工作日,而非加班。特别是在研发部门,新车上市前,员工常常需要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
奇瑞内部对于加班的态度,从一封去年2月份由执行副总经理发出的邮件中可见一斑。邮件中提到“以奋斗者为本,周六是奋斗者的正常工作日”,并鼓励员工周六加班。奇瑞还被曝出实施“896”工作制度,即早晨八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每周工作六天。
然而,这种加班文化背后,是奇瑞对于极致人效的追求。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提高人效成为企业优化组织绩效的关键策略之一。奇瑞通过加班,实现了“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的工资”的目标,从而提高了整体人效。这一策略也带来了显著的营收增长,奇瑞的营收总额从2022年的926.18亿元上涨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821.54亿元。
但另一方面,加班文化也引发了员工的抱怨和不满。特别是在国家出台“反内卷”政策,以及奇瑞即将上市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尹同跃在提出禁止员工周六加班的同时,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市场细分、新能源汽车崛起等多重压力。
奇瑞的业务涵盖整车、汽车核心零部件销售、新能源及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等多个方面。其中,整车业务占据核心地位,而海外市场一直是奇瑞的重要增长支柱。然而,近年来海外市场的竞争形势不容乐观,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国内车企纷纷加入竞争,使得奇瑞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受到挑战。
在国内市场,奇瑞同样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的价格战,以及自主乘用车品牌的崛起,奇瑞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此,奇瑞加大了研发投入,推出了星途高端系列等新产品,以应对市场变化。
然而,在市场竞争加剧、盈利承压、研发投入递增的背景下,控制人力成本成为奇瑞保盈利的手段之一。提高人效、降低成本因此成为奇瑞应对竞争的基本策略。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员工加班现象的加剧。
尽管尹同跃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减少加班,但奇瑞内部的实际情况却并未完全改变。对于奇瑞来说,如何在提高人效和保护员工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