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车企60天账期承诺兑现难,供应商资金链紧绷待解

   时间:2025-08-15 22:52:46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汽车行业内关于账期整改的讨论再次升温,这源于工信部发布的一则调研信息,将公众的视线重新拉回到“60天账期”这一话题上。距离多家车企在两个月前集体承诺缩短账期的时间节点,恰好已满两月。

工信部此次调研披露了部分车企通过流程优化兑现承诺的案例,一汽、广汽和赛力斯三家企业成为观察这一“账期革命”首批成果的重要样本。这些企业通过组建专项工作组、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以及推行数字化管理等方式,展示了缩短账期的实际行动。

回顾整个事件的背景,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生效,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付款不得超过60天,且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政策出台后不久,近20家车企迅速响应,统一承诺将供应商账期锁定在60天内,部分企业甚至直接排除了商业承兑汇票等支付方式,这一集体行动被视为产业链减负的重要信号。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这些承诺是否真正落地?车企的执行情况究竟如何?除了工信部披露的案例外,行业的真实情况正在逐步显现。部分供应商表示,尽管一些头部企业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但全行业的执行情况并不统一,有些企业的落地效果与承诺存在明显差距。

一些供应商透露,尽管他们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发布了相关通知,但采购合同条款和财务流程并未进行实际更新,操作层面依然如故。多数企业的调整涉及采购、法务、财务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从流程再造到系统适配都需要时间,因此短短60天内很难完成这些变革。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供应商对60天账期的实际落地并不抱过高期望。他们指出,车企可能通过模糊付款起算时间、延长验收周期等方式变相拉长账期。在实际流程中,这种操作层面的阻滞更为明显,供应商在合同审批或付款环节往往需要经历多轮沟通,甚至难以找到对接人员。

在供应链长期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供应商与车企的话语权严重失衡。面对账期问题,供应商往往只能妥协。接受长账期或许还能维持生存,不接受则可能连订单都保不住。尽管工信部开通了线上问题反映窗口,旨在推动重点车企改进管理流程、优化支付方式,但多数供应商表示从未使用过这一渠道。

在汽车产业链的生态中,传统账期已成为横亘在供应商与车企之间的难题。它不仅勒紧了中小供应商的资金链,也侵蚀了车企供应链的韧性。根据数据显示,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平均值高达182天,意味着供应商交货后往往需要等待半年到一年才能收到款项。“账期+承兑汇票”的模式几乎成为行业潜规则,进一步拉长了供应商的实际回款周期。

长账期是行业内卷的产物。随着汽车行业利润空间持续萎缩,车企在降本压力下不断寻找成本转嫁路径,通过拖长账期将资金压力转移给供应商已成为行业心照不宣的降本手段。然而,车企自身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现实。财报数据显示,多家主要上市车企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合计已逼近万亿规模,若强行推行60天账期,资金压力将显著加剧。

将账期缩短至60天的承诺,核心在于成本与收益的平衡。这既需要平衡车企自身的现金流需求与供应商的生产发展诉求,也需要统筹车企的短期财务利益与供应链的长期韧性。然而,这一目标面临着多重阻碍,包括产业链地位失衡、流程模糊以及车企自身的经营困境。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车企需先走出经营泥潭,才能谈及60天账期的实现。尽管有供应商表达了缩短账期的美好愿景,但短期内这依然难以实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