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消费电子市场中,“AI眼镜”这一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想象。不同的人提及此类产品时,脑海中浮现的形象大相径庭。
一部分“AI眼镜”实质上更像是眼镜形态的蓝牙耳机,它们以低廉的硬件成本和亲民的价格,满足了用户以佩戴眼镜为掩护“边工作边享受音乐”的需求,意外地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而另一种“AI眼镜”则配备了投影光机,能在镜片内部投射图像和文字,提供类似车载HUD的“增强显示”体验。尽管这一概念被视为未来趋势,但高昂的成本使得市场上尚未出现能让消费者愿意长时间佩戴的产品。
还有一些打着“AI眼镜”旗号的设备,实际上是变体MR头显。它们连接手机、游戏机甚至电脑后,能提供更为丰富的娱乐体验。然而,高昂的价格和偏向“大屏娱乐”的定位,让它们与普通消费者渐行渐远,同时也限制了其作为随身信息终端的潜力。
近年来,随着Vlog视频的兴起,一种新型的“AI眼镜”应运而生。这类眼镜没有显示功能,主要通过镜腿上的按钮、触摸板以及语音进行交互。与仅能作为耳机使用的产品相比,它们配备了一颗强大的摄像头,成为了比传统运动相机更轻便、更适合随身佩戴的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录制设备。
小米近期发布的“小米AI眼镜”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消费者认为,这款眼镜是借鉴了海外已经取得成功的同类产品,旨在吸引Vlogger等用户群体。然而,经过实际体验后,人们发现小米AI眼镜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小米AI眼镜在造型上更贴近传统眼镜,提供了电致变色版和普通版两种选择。电致变色版可以作为可变色太阳镜使用,而普通版则可通过合作的眼镜门店验光后,换装明月或徕卡品牌的镜片,满足近视、老花、防蓝光等日常需求。
眼镜的核心功能——摄像头,位于镜框正面的右上角,与之对称的位置则布置了LED指示灯。这种布局既减小了摄像头对眼镜外观的影响,又兼顾了防偷拍的社会道德要求。
小米AI眼镜的摄像头像素高达1200万,等效光圈f2.2,支持最高2K分辨率30FPS的视频录制和EIS电子防抖。镜头采用了105度的原生大广角和1G+4P的玻塑镜片组,最外层为玻璃材质,提高了光学素质和耐用性。
由于没有显示组件,小米AI眼镜的计算单元和电池等部件被巧妙地安置在镜腿内。除了用于视频处理的高通AR1主控外,还集成了恒玄的低功耗芯片作为语音和日常待机主控。小米自家的“金沙江”高密度电池为眼镜提供了长达8.6小时的续航能力。
小米AI眼镜的镜腿设计并未采用流行的“电路后置”方式,而是加粗了镜腿前段。整副眼镜仅重40g,采用弹性钛合金转轴,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压迫。
除了拍摄能力外,小米AI眼镜的音质和语音交互表现也十分出色。镜腿内部包含了带有防漏音设计的对称双扬声器和五颗麦克风,使得用户在嘈杂环境下也能轻松唤醒“小爱同学”并完成提问。
小米AI眼镜与手机之间的配对通过“小米眼镜”APP完成。该APP功能完善,界面设计直观。用户可以在APP中发现眼镜的几大核心功能,包括拍照、视频录制、录音转写、同声传译以及与小爱同学的对话。
在录音转写测试中,小米AI眼镜的表现令人惊喜。其云端大模型对于半现代汉语半古文的录音内容识别准确度高,对于商务和学术人士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作为“小爱同学”的语音对话入口,小米AI眼镜的拾音效果明显优于手机,更不容易受到环境干扰。眼镜的视觉能力并非常开,需要用户先拍照后再进行识别,这一设计既考虑了隐私保护,又降低了功耗。
小米AI眼镜的“互联”功能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相机协同方面,当满足一定条件时,眼镜的摄像头可以直接成为手机的一部分,在第三方APP中实时显示视频流。这一设计让人联想到小米在MWC上展出的外挂镜头概念机,以及他们是否正在谋划更进一步的“多设备摄像头融合”。
作为“音频眼镜”,小米AI眼镜的工作逻辑也带有一定的“融合”痕迹。当同时连接小米手机和蓝牙耳机时,AI眼镜作为“外部音频设备”具有更高的优先级,且拥有自己独占的设备类型图标。
在影像能力方面,小米AI眼镜的色彩表现带有明显的高动态和高饱和度特征,适合大逆光场景下的拍摄。其105度的超广角镜头更适合大场景的记录性拍摄,但在捕捉中近距离画面时可能略显不足。未来如果小米能提供预裁切模式,或许会更有利于这类题材的创作。
尽管小米AI眼镜在宣传上并未强调大底,但在拍摄活泼对象如小动物时,也能满足一定程度的抓拍需求。其视频能力同样出色,默认视频分辨率为2304*1728、帧率30FPS,码率甚至超过了部分手机拍摄的4K视频。
小米AI眼镜不仅具备拍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与手机之间的相机、音频融合设计,以及作为视觉和语音AI功能入口的价值。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与主打“头显”、“娱乐”的XR设备相比时,展现出了明显的设计差异和更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