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铃大道,一款自发布以来就伴随着诸多争议的皮卡车型,近期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不少人对品牌方的一系列操作表示不解,尤其是其“3月推出工程样车、4月参展上海车展”的紧凑节奏,被指颇有“市场压力迫使匆忙上新”的意味。
然而,江铃大道试图以“PUV”(多功能商用乘用车)的概念为突破口,讲述新的品牌故事。尽管如此,一些技术上的争议依旧难以回避。例如,尽管“PUMA 2.3T柴油机全球装机量超过1000万台”的数据听起来颇为亮眼,但这更多是基于海外市场商用车的应用,在中国市场的乘用化调校上却显得水土不服,且服役时间过长,技术老旧的问题暴露无遗。
动力系统方面,江铃大道与竞品相比存在代差劣势。江铃的发动机技术源自福特老旧平台,这一事实已非秘密。相比之下,上汽大通星际H虽然账面数据仅为2.0T双涡轮增压,但凭借更先进的可变几何涡轮技术,在实际表现上远超传统固定几何涡轮的江铃大道。即便是排量更小的五十铃D-MAX,在燃油经济性和可靠性上也更胜一筹。
更令人担忧的是,江铃大道的底盘调校似乎也存在深层次问题。尽管品牌方大肆宣传瓦特连杆技术,并冠以“国内皮卡行业首次应用”的名头,但在抑制车尾晃动方面的效果有限。瓦特连杆更像是一个临时性的“补丁”,而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江铃大道(除部分顶配)的后悬挂依旧采用传统的钢板弹簧,这种结构虽然承载能力强、结构简单、成本低,但舒适性极差,尤其是空载状态下。
皮卡作为高重心车型,对侧倾控制的要求极高,同时后悬挂还需兼顾空载舒适性和满载承载力。江铃大道试图通过瓦特连杆技术提升舒适性,但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正确的做法,如长城炮的乘用版和山海炮所示,应采用更高级的多连杆整体桥后悬挂,从而真正实现皮卡从“工具车”向“乘用车”的转变。
江铃大道在宣传上的另一大亮点是“魔盒”设计,这一模块化创新让后斗能快速变身成厨房、钓鱼台、露营装备库等,颇为聪明。然而,“魔盒”的品类有限,价格不菲,且缺乏强大的社群支撑和推广。购买“魔盒”的用户往往发现自己像是在单机服务器里自娱自乐,难以找到交流和使用心得的平台。
江铃大道的品牌形象也显得较为混乱。品牌方一会儿强调越野性能,一会儿强调城市驾驶,一会儿又强调商用价值,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心定位,让品牌形象变得模糊,难以在买家心中建立清晰的认知。相比之下,长城炮有着清晰的商用炮、乘用炮、越野炮划分,每个产品的目标用户都极其明确。
江铃大道试图讨好所有人,但最终可能谁都讨好不了。想买工具车的人觉得它太贵太花哨;想买家用车的人嫌弃它底盘不够舒适;想玩越野的人又担心它的电子设备在野外不够可靠。这种定位上的“精神分裂”,让买家在选择时感到困惑,最终可能转向定位更清晰的竞品。
江铃大道并非烂车,其福特基因、巡天架构、瓦特连杆以及无人机互联等技术配置颇具竞争力。然而,问题在于品牌过于迷信纸面参数,忽略了用户最真实的驾乘体验;创新虽有妙招,但忘了构建生态圈;宣传上“画大饼”,却在品控和配置上频频翻车。
对于潜在买家而言,选择江铃大道无异于一场赌博。他们赌的是品牌的潜力,赌的是未来能通过OTA升级和产品迭代实现今天的承诺。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忍受不成熟的品控、不完善的服务以及“单机”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