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问界M7尚未正式亮相,已在市场上掀起了一波热潮。作为鸿蒙智行销量贡献的重要一员,这款车型在问界M9之前,无疑扮演着“功勋角色”。然而,它不仅仅是对过往成功的延续,更是新平台、新架构下产品力全面提升的展现。
问界M7不仅继承了问界M8、M9的旗舰技术,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它配备了192线激光雷达,并引入了多项首发配置,这些配置或许预示着车载感知元器件的新趋势。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Limera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的首次应用。
近期,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通过视频与网友探讨了华为乾崑的五维安全目标,并针对激光雷达的使用场景等疑问进行了解答。他提到了一种全新的传感器品类——Limera舱内激光视觉,这一方案可以追溯到2025年上海车展的首次亮相,如今终于实现了量产。
据靳玉志介绍,Limera激光视觉方案体积小巧,集成在座舱内,能够在夜晚识别30厘米高的小障碍物,并实现100公里/小时的舒适刹停。这一方案在鸿蒙智行官宣新款问界M7时也得到了提及。
Limera激光视觉方案不仅具备一定的前向空间感知能力,还因其高集成度的设计而得以安装在座舱内。这一创新方案在4D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之外,为智能辅助驾驶提供了新的选择。
问界M7作为Limera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的首发车型,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的创新,更在于这一方案所能带来的实际效益。据问界M7产品负责人介绍,Limera方案是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结合体,具备主动前向扫描和图像处理能力,能够更好地识别路上的障碍物。
这一方案的体积小巧,可以集成在位于前挡风玻璃和后视镜之间的舱内感知模块里,既具备了远距离障碍物探测能力,又避免了在车顶加装激光雷达影响美观的问题。同时,由于其功耗低、几乎无噪音,以及成本控制上的优势,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理想的补盲和感知辅助方案。
然而,为何车企不直接将激光雷达集成在舱内呢?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车顶激光雷达大多采用转镜式半固态方案,虽然性能好、可量产、成本相对可控,但转镜在工作时会发出噪音,影响驾乘体验。前挡风玻璃会削弱激光雷达发射/接收信号的性能,需要特制玻璃配合使用,成本高昂。
尽管如此,仍有车企进行了尝试。例如,2025年上海车展上亮相的凯迪拉克VISTIQ就将激光雷达放置在前挡风玻璃后方。然而,这一方案并未上市,具体效果不得而知。而马瑞利则在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展示了集成激光雷达的大灯组件,将激光雷达集成在前大灯模组里,兼顾了车身外观和感知需求。
Limera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替代主雷达,而是作为补盲和感知辅助方案存在。它与问界M9搭载的全固态激光雷达类似,性能虽不如主雷达,但胜在功耗低、噪音小、成本控制有优势。同时,它能够在保证外观造型的前提下,兼顾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现阶段,高阶智能驾驶依旧是激光雷达+视觉和纯视觉两条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关于哪条路线更好,行业说法不一。但从理论上来说,带激光雷达的方案具备更多维的主动感知能力。而Limera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的出现,则为视觉为主的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下限。
随着智驾能力的飞速发展,许多配备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智能汽车已具备相当的道路辅助驾驶能力。然而,对于那些定位入门的车型来说,硬件和算法往往落后,既没有顶尖的智驾能力,主动安全也被高阶方案断档领先。因此,行业开始刮起普及高阶方案和激光雷达的风潮。
在激光雷达成本逐渐降低的今天,Limera舱内激光视觉方案仍有其发展的必要性。一方面,乘用车辅助驾驶软硬件成本有限,几乎无法做到激光雷达全向覆盖。另一方面,这一方案可以为车企提供更多选择,使得非高阶智驾版本的车型也能通过硬件的叠加来提高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