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以内容创作为核心的出版行业。随着AIGC技术逐渐渗透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排版发行、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出版业的价值链正经历着重构。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AIGC技术对中国出版行业影响及应用情况调研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给出版业带来的变革。该报告基于全国范围内回收的1049份有效调研问卷,以及对十余家相关机构负责人的深度访谈,系统揭示了AIGC技术在出版全流程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调研显示,AIGC技术为出版业带来了显著的降本增效、精准决策、服务增值和风险规避等效益。尽管国内出版业对AIGC技术持积极拥抱和主动求索的态度,但从认知到应用仍存在明显落差。多数出版机构尚未调整组织架构以应对技术挑战,且技术与出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在具体应用环节,AIGC技术的高渗透率体现在审核校对、内容创作和用户体验与营销等方面。在审核校对环节,AIGC技术展现出基础语法与格式校对稳定、批量初审减轻人力成本等优势,但跨段落逻辑一致性薄弱、版权与事实合规识别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在内容创作环节,尽管AIGC技术已能生成初稿和多模态素材,但生成内容的逻辑完整性和创造性尚无法完全满足出版物的高标准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装帧设计环节,AIGC技术加速了视觉创意的发散,推动了设计流程的变革。插画与配图生成效率高、封面设计方案多样化等优势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拓展了视觉语言的可能性。然而,设计风格收敛、品牌辨识度缺失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调研还发现,AIGC技术对出版业带来的伦理挑战和版权风险备受关注。大模型的训练语料如果未经正式授权,将引发法律边界模糊、维权成本高、盗版成本低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学术领域,AIGC生成内容的“AI味”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出版行业需要通过建立标注、溯源、伦理三大标准,培育版权可控平台,并强化审核制度等共治机制。专业语料被认为是出版业在AIGC时代的核心资产和比较优势,高可信度和结构化的权威内容构成了出版业的知识底座和竞争壁垒。编辑与作者在创作把关和终审中的关键作用不可替代。
在应对AIGC技术挑战的同时,出版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上海出版研究院与智象未来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数智出版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依托学术资源与技术优势,围绕出版流程智能化、AIGC视觉内容生成、数字阅读场景创新等方向开展深度研发与实践探索,为出版业培育复合型、跨领域的数智出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