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璀璨舞台上,人形机器人以其惊人的运动能力和智能反应,赢得了全球的瞩目。它们或如平衡大师般在狭窄轨道上健步如飞,或似敏捷健将般轻松跨越重重障碍,这些精彩瞬间不仅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激发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美好憧憬。
这些前沿技术的突破,离不开金融力量的坚实支撑。针对参赛科技队伍中初创期的科创企业,工商银行推出了覆盖其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方案,从初创到成长再到成熟,全程相伴。与此同时,北京银行与参展的机器人企业携手探索金融行业的新场景,如大模型应用、智能视频处理、智能语音交互等,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银行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是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典范。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还加速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银行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形机器人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或赛场,而是逐步走进金融服务的一线。以工商银行常州分行为例,该行已成功落地人形机器人金融服务场景,成为系统内首家将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实际金融服务的机构。这款名为“小苏”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身高169厘米,体重69公斤,主要负责引导客户取号、协助填写资料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
不仅如此,其他银行也在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例如,建设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启用了国内首个智能人形机器人银行大堂经理场景训练基地,开展业务咨询、分流、智慧柜员机操作指导等训练。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与机器人品牌优必选联名推出了借记卡,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则为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普渡科技提供了6000万元的综合授信审批。
人形机器人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优势显著。相较于人工服务,它们能够迅速处理重复性任务,减少客户等待时间,提升服务质量。未来,人形机器人还有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建议和投资顾问服务,甚至用于银行网点的安防巡检,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员工的服务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然而,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金融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处理复杂业务时,部分人形机器人可能无法准确解释跨境汇款流程或理财产品风险条款,存在误导客户的风险。同时,由于金融业务受严格监管,人形机器人难以实时、精准地把握监管动态,对于一些合规表述也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王鹏认为,银行需要解决人形机器人的识别精度、交互体验、安全性等问题,以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银行还需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体系,确保人形机器人能够准确高效地处理客户信息。在隐私保护方面,银行应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和滥用。同时,银行还需关注人形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结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确保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