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智能与机械融合的漫长旅途中,从古巴比伦的计时壶到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每一次技术的跃进都镌刻着人类对自动与智能的深切向往。时至今日,这一追求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与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钢铁与代码交织,算法智慧与传感器感知并驱,人形机器人在赛道上扬起金属尘埃,宣告着科技进化的新篇章。
8月17日,随着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圆满落幕,一场关于机械与智能的盛宴缓缓降下帷幕。在这场为期三天的竞技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具身天工Ultra机器人以无遥控器、全自主导航的卓越表现,在100米决赛中一举夺魁,成为全场焦点。在400米、1500米及接力赛等多个项目中,该团队亦收获了多个亚军与季军,展现了强大的综合实力。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在接受专访时透露,具身天工Ultra之所以能实现自主奔跑,关键在于其“大脑”的革命性升级。无需遥控,仅凭视觉感知、运动规划与自主智能决策,机器人便能顺利完成比赛。这一突破不仅彰显了机器人技术的飞速进步,更为未来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运动会不仅是速度与耐力的较量,更是技术交流与展示的绝佳平台。北京人形不仅参与了田径赛事,还在工厂场景和酒店场景的比赛中大放异彩。熊友军表示,北京人形的发展重心已从单纯的跑步能力转向了实际应用,从下肢能力的考验转向了眼、脑、手协同的综合作业能力,这标志着技术维度的重要转变。
在1500米决赛中,尽管具身天工Ultra未能夺冠,但作为全场唯一全自主导航完赛的机器人,其表现依然令人瞩目。熊友军对此表示满意,并强调比赛更重要的是交流与体验,而非单纯的成绩。他透露,北京人形已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了多项创新技术,这些技术将助力机器人“大脑”的进一步进化。
谈及未来,熊友军认为,机器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落地应用,尤其是在“3D”场景(危险、肮脏、枯燥且人类不愿干的简单重复工作)中。中国制造业体量大,对机器人的需求迫切,这为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北京人形作为国家级创新中心,将致力于技术探索与开源开放,为行业提供标准平台与中试验证服务,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保持领先地位。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美两国处于领先竞争地位。中国在机器人本体与运动控制方面已具备强竞争力,与全球最先进水平并驾齐驱。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机器人走进生活、参与生产的愿景将加速实现。北京人形正以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引领着这场机械与智能的蝶变,书写着下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