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充电宝在航空旅行中的新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自6月28日起,中国民航局正式实施了一项针对充电宝携带的新政策:未获得3C认证、3C标识模糊或被官方召回的充电宝,均不得携带上境内航班。这一规定导致许多旅客在安检前被迫遗弃不符合标准的充电宝。
在与该卖家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充电宝一部分是旅客遗失的,另一部分则是近期被机场拦截的无3C标识充电宝。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无认证的充电宝正通过线上二手平台、线下地摊以及县城、村镇的手机店等渠道进行分销。在采访过程中,还有买家不断通过电话联系卖家询价购货。
针对机场如何处理这些被拦截的充电宝,民航局曾表示,机场会对超过暂存期限和旅客自弃的充电宝进行合理处置,如统一销毁或与相关电池回收企业签订协议进行报废处理及资源回收。但当记者向多家机场询问合作电池企业的信息时,均遭到拒绝,使得充电宝的最终去向成了一个谜。
一位来自广东东莞的电池回收企业业务经理透露,与机场的合作往往依赖于人际关系,价格合适就能达成合作。这一说法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于充电宝处理流程的疑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飞机上发生了多起由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引发的起火冒烟事件。近期,多个知名充电宝品牌也因电芯存在安全风险而召回了多批次产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撤销或暂停了多家充电宝及电池芯厂家的3C认证。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于航空安全的关注,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充电宝市场的监管力度。然而,如何确保被拦截的充电宝得到妥善处理,防止其流入市场继续构成安全隐患,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