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一期央视《对话》节目中,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接受了长达40分钟的深度访谈。访谈正值鸿蒙5.0(纯血鸿蒙)设备数突破1000万之际,余承东详细讨论了鸿蒙系统的“生死线”,回应了关于“安卓套壳”和设计不佳的质疑,并揭示了鸿蒙多年来海量研发投入的具体细节。
余承东表示,外界所说的“安卓套壳”实际上指的是鸿蒙5.0之前的双框架体系,即同时支持鸿蒙和安卓体系,旨在降低应用开发者的迁移工作量。从鸿蒙5.0开始,所有应用都将基于鸿蒙操作系统重新开发。对于设计和使用体验,余承东称,初期的卡顿和闪退问题将在迭代中迅速解决,而设计变更是经过人因研究决定的,新设计一定会优于老设计,消费者需要适应过程。
访谈中,余承东透露,近几年华为每年向鸿蒙投入的研发人员超过10000人,总研发投入达数百亿,开发代码量已超过1.3亿行。华为采用“包产到户”的方式,每个模块和开发接口都有专人负责。余承东认为,鸿蒙目前的主要挑战在于构建生态,但与安卓相比,鸿蒙内核的先进性处于领先地位,面向未来,历史包袱较少。
余承东还回顾了华为被制裁的艰难岁月,指出制裁后华为手机的出货量跌至一年2000多万台,远不及过去的单月发货量。他坦言,自己有时说话不够严谨,容易上热搜,但这并非其本意,只有在真正取得成就时,他才会自信地表达。
在访谈的尾声,余承东表达了鸿蒙系统在全球操作系统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决心,并希望与中国应用厂商携手出海,用单框架鸿蒙搭载中国应用走向世界。他指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鸿蒙系统的生态建设和全球化发展仍充满潜力。
访谈中,余承东还分享了鸿蒙系统从研发到商用的历程。他提到,鸿蒙系统的研发始于2012年,旨在解决中国智能终端在操作系统层面的安全问题。在美国制裁后,华为决定将鸿蒙系统投入商用,以应对供应链安全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挑战。
关于鸿蒙系统的研发投入,余承东透露,每年研发人员超过10000人,研发费用高达数百亿。这些投入不仅用于系统本身的开发,还包括为开发者提供强大的支撑能力,如开发语言、编程工具、编译器等。余承东表示,这些投入虽然巨大,但对国家和华为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回应“安卓套壳”质疑时,余承东解释说,鸿蒙5.0之前的双框架体系是为了减少应用开发者的迁移工作量,而鸿蒙5.0及以后的应用将全部基于鸿蒙系统重新开发。他强调,鸿蒙系统的内核、文件、外核、文件系统和图像引擎等都是自主研发的,与安卓系统有本质区别。
在谈及鸿蒙系统的生态构建时,余承东表示,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他提到,华为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应用开发者迁移到鸿蒙生态,并为用户提供福利以吸引更多用户。同时,他也感谢了中国科技企业的集体冲锋,共同推动鸿蒙系统的发展。
访谈中,余承东还邀请了多位合作伙伴分享与鸿蒙系统的合作经验。他们表示,尽管初期面临未知和挑战,但在华为的支持下,他们逐渐看到了鸿蒙系统的潜力和前景,并愿意继续投入资源共同推动鸿蒙生态的发展。
最后,余承东再次强调了鸿蒙系统的全球化发展目标。他表示,鸿蒙系统不仅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还要走向世界,成为全球三大操作系统之一。他相信,在华为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