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涌现新热点的当下,“AI陪伴”已成为资本、创业者和行业巨头共同瞄准的新蓝海。
根据头豹研究院最新出炉的报告,中国AI情感陪伴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至2028年间,从38.66亿元飙升至595.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惊人地达到148.74%。如此迅猛的增长趋势在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中实属罕见,也让这一此前未被广泛关注的领域迅速跃居行业前沿。
资本市场的反应尤为迅速。近几个月来,雷军、俞敏洪、朱啸虎等知名企业家纷纷出手,投资了一批以“AI陪伴”为核心定位的初创企业,使得整个行业的热度急剧上升。这股热潮的背后,既有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而来的实际需求,也有技术端的快速迭代——大模型价格战与开源趋势极大地降低了应用门槛,使得AI陪伴产品从概念走向现实,触手可及。
然而,在行业热度高涨的同时,一些根本性的挑战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技术短板便是“长期记忆”。当前的AI陪伴产品在单次互动中往往能够表现得流畅自然,但难以在时间维度上保持连续性和个性化,从而难以真正建立起深层次的情感连接。对于希望在赛道中脱颖而出的企业而言,这一能力缺口既是突破的关键,也是决定未来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
在商业模式方面,业内目前流行的订阅制模式普遍面临着付费转化率较低的问题。如何在情绪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指出,企业需要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探索更多元化的变现路径。
AI陪伴赛道的升温,资本涌入无疑是最直观的信号。与以往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格局不同,这一赛道并非由头部厂商率先引领,而是由初创公司和投资人快速推动。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投资的贝陪科技推出的“可豆陪陪”系列AI玩具、俞敏洪担任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的新东方行知资本押注的英格玛机器人,以及朱啸虎所在金沙江创投投资的珞博智能推出的潮玩“芙崽”,都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例证。
沙利文大中华区总监李庆认为,AI陪伴市场的快速增长并非炒作,而是真实的社会变化在推动。家庭结构的变化、孤独症候群的蔓延、AI技术的代际跃迁以及Z世代情感范式的转移,都是推动这一市场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她预计,AI陪伴将不再仅仅是短期的风口,而是将成为一种长期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趋势。
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场景爆发期,AI陪伴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玩具与AI玩具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接入大模型的AI玩具在成本上虽然略高于部分传统毛绒玩具,但其带来的情绪价值却极大地扩展了市场蛋糕。朗之万创始人郭戈直言,全球AI玩具市场规模去年约为40亿美元,今年有望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与此同时,产业端的布局也在加速推进。在CES 2025上,TCL展示了号称全球首款模块化人工智能伴侣机器人的概念产品“TCL Ai Me”,而傅利叶科技则在WAIC 2025上推出了具备情绪交互与陪伴功能的医用康养机器人GR-3。国际市场同样呈现出类似的趋势,马斯克旗下的Grok基于大模型推出了伴侣功能,塑造了性格鲜明的虚拟角色,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AI陪伴产品仍面临技术上的挑战。长期记忆能力的缺失使得AI在多次互动中难以维持稳定的情感连贯性,导致用户体验大打折扣。社交平台上有用户吐槽称,AI的记忆力太短,用AI一年更像是认识了365次的陌生人。李庆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向量数据库的优化、大模型的轻量化以及神经符号系统的融合等,AI陪伴产品的长期记忆能力有望得到显著提升。
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订阅制虽然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但付费转化率较低的问题不容忽视。为了平衡情绪价值与商业价值,企业需要在保障用户体验连续性的同时,探索更多元化的变现方式。IP化与游戏化成为AI陪伴商业化的另一大方向,通过设计和塑造优质IP,赋予产品个性与辨识度,进而延展至游戏化体验及多场景应用。
然而,大IP厂商的介入也为市场竞争带来了新的变数。万一(Roy)认为,大IP厂商虽然具备天然优势,但AI时代将产生全新的IP叙事形式。空白IP能够随着用户共同成长,成为企业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因此,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迅速行动、在应用层面卷过大厂并非不可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深入拓展,AI陪伴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