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云变幻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特别是回想起2017年马云对房产未来的预言,如今看来,其影响力正逐渐显现。
想当年,楼市正处于鼎盛时期,马云的言论并未引起广泛重视。然而,时至今日,2025年下半年,楼市格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东北的鹤岗、阜新等地,房产价格已跌至谷底,几万元即可轻松购置一套住宅。而在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也普遍下滑了约30%,即便是深圳南山科技园的次新房,价格也遭遇了大幅度下跌。这一系列变化,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云的预言。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供需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住房总量已超过6亿栋,足以容纳30亿人口,远远超过了我国当前的14亿人口需求。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加剧了这一趋势。00后人口较90后减少了4700万,而00后至10后的人口总数较80后至90后更是减少了1.1亿。随着“421”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主流,住房需求呈现出结构性减少的趋势。
与此同时,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也导致新增购房需求显著减少。据预测,2026年全国小学生人数将减少263万,这进一步表明需求端正在持续萎缩。在这样的背景下,政策风向也在悄然转变,楼市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保障房和商品房双轨制的建立。未来五年内,计划推出600万套保障房,北京等地的保障房租金已低于市场价30%,这对商品房市场形成了明显的分流作用。
期房销售模式也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房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10.5%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26.5%,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提升。这一变化意味着购房者面临烂尾楼的风险将大幅降低。
随着这些变化,楼市或将迎来一系列新的转机。房贷利率持续下行,目前已跌破3%,且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购房成本将持续降低。同时,一线城市限购政策也在逐步放开。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已对非核心区域限购进行了调整,预计下半年核心区域的限购政策也将有所松动。
不同城市间的房价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二三线城市房价跌幅可能放缓,但一线城市由于房价收入比仍高达40以上,房价下跌速度可能会加快。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旧改工作全面提速,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中心区的老旧小区正被纳入拆迁范围,居民的居住条件将得到实质性改善。
购房者的心态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25年,全国百城二手房市场挂牌量突破300万套,90后的购房意愿明显降低。不少年轻人表示,宁愿租房十年,也不愿接手高价房。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一转变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购房的必要性。
在这一背景下,马云和王石的观点不谋而合,都建议购房者可以再等等。王石明确指出,房地产市场已进入调整期,未来房价将保持稳定,甚至可能出现下跌。对于那些仍考虑购房的人来说,在当前市场调整的背景下,三类房子可能仍具有投资价值。
首先是经过改造的老小区,这些房子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尤其受到养老群体的青睐。其次是核心区域的优质房产,如一线城市地铁口的次新房,租金回报率超过3.5%,在市场中表现相对坚挺。最后是配置好的房子,随着高层对房屋质量的日益重视,未来购房将不再只看地段,更注重居住体验。那些智能系统完善的新房和次新房,可能成为抗跌的硬通货。
一些新兴区域的房产也值得关注。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推进,一些新兴区域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家庭的涌入。这些区域的房产价格相对较低,但增值潜力巨大,成为不少购房者的首选。
总的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购房者的心态和选择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性购房、审慎投资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