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智元机器人再次迈出重要步伐,于上海成功举办了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会上,智元机器人正式揭晓了“智元A计划”,这是一项专注于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创业加速项目,预计投资数十亿元,旨在未来三年内培育超过50个高潜力早期项目,构建一个千亿级的产业生态。
智元机器人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邓泰华在大会上宣布,智元A计划的首期创业营已面向全球机器人初创企业和开发者团队开放招募。邓泰华强调,当前全球正处于具身智能爆发的前夜,人工智能正快速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迈进,而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预示着它们将成为继手机和汽车之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
为了加速构建这一生态,智元机器人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投资了15个早期项目,其中70%的项目参与了孵化,30%则集中在种子轮和天使轮投资。智元机器人还携手高瓴成立了数亿元的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创业基金,并正在筹备更大规模的CVC基金。
智元机器人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在大会上展示了灵犀X2-W,这是一款专为作业智能设计的轮式双臂机器人原型。尽管目前仍处于原型阶段,但随着算法的不断突破,灵犀X2-W有望成为下一代具身智能作业机器人的标杆。
在谈到具身智能技术的现状时,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表示,尽管这项技术已经开始落地应用,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他指出,目前机器人能够替代大约0.6至0.7个人的工作量,距离完全替代人类还有一定距离。
近期,智元机器人的远征A2-W机器人成功进驻富临精工工厂,标志着具身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王闯表示,人形机器人目前仍需要遥控操作,但他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成为“无限的生产力”。他进一步解释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机器人必须具备完全自主移动的能力。
王闯还分享了智元机器人近日进行的一次24小时直播,期间人形机器人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经历了各种挑战。他指出,只有解决了这类问题,人形机器人才能在各种环境下稳定工作。他还强调了机器人在严苛环境下的应用潜力,如煤炭、矿井等高危环境。
“想象一下,人形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人类。”王闯说道。他还表达了对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照顾老人的期待,尽管他认为这还需要一些时间,但养老院等“准家庭”场景为机器人的陪护服务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
回顾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历程,王闯感慨地说:“去年,人形机器人走路还不稳,经常摔倒。但今年,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的能力在快速提升。”他比喻说,机器人技术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火车,当它离你很远时,你觉得它很慢,但当它从你面前疾驰而过时,你永远也追不上它。
智元机器人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王闯透露,今年1月份,智元机器人已经量产下线了1000台人形机器人,部分自用,部分供应给客户。他预计,今年将有数千台人形机器人下线。
然而,王闯也指出了当前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硬件和软件算法瓶颈。他表示,尽管硬件性能正在不断提升,但距离人类的全身触觉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具身智能的全栈能力建设也需要硬件和软件算法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