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灵AI,作为快手旗下的明星产品,从技术创新的萌芽到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其发展历程不足一年,这一速度令人瞩目。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可灵当季收入跃升至2.5亿人民币,与上一季度的1.5亿元相比,实现了66.7%的显著增长。
在视频生成模型普遍面临商业化难题的背景下,可灵的成功尤为耀眼。其收入构成中,C端订阅制会员占据了70%的份额,而B端API服务则占据了剩余的30%。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财报中,可灵AI首次以独立业务板块的身份被提及,这标志着它在快手内部地位的显著提升。
随着业务的不断壮大,可灵AI团队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2025年5月,可灵AI正式升级为一级事业部,与主站、电商等部门平起平坐。新成立的事业部下设产品、运营和技术三大核心部门,由盖坤统一领导。在Q2财报公布前夕,快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可灵AI在商业化方面的最高负责人也发生了变化,但盖坤依然负责三大部门的整体运营,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
在商业化路径上,可灵AI经历了多轮内部讨论,最终决定自行组建商业化团队,而非并入快手现有的商业化体系。这一决策使得可灵在商业化进程中保持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自去年以来,可灵已经构建了涵盖用户付费、B端API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完整商业化架构,通过多级代理商模式,迅速拓展市场。
在国内市场,可灵主要依赖大客户总包模式;而在海外市场,则以中小代理商分包为主。据知情人士透露,B端市场将成为可灵未来的主要发力方向。目前,可灵已经为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和开发者提供了API服务,覆盖了专业创作平台、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和智能终端等多个行业,业务遍布全球149个国家和地区。
在专业用户(P端)方面,可灵通过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切入具有明确商业收益的专业创作场景。例如,与Lovart的深度合作,使得可灵API成为其核心引擎,支持在单次任务中自动生成超过一分钟的完整视频内容,显著提升了内容创作效率。可灵还与海外集成商Fal.ai合作,为好莱坞和大型影视公司提供成本效益更高的外景和特效解决方案。
在B端市场,可灵针对不同规模的代理商采取了清晰的分层策略。通过阶梯型采购政策,三级代理商的年度采购量门槛相对较低,有利于快速扩展渠道网络。这一策略在短期内以持续扩展渠道为主,为可灵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灵AI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在AI视频生成这个新兴领域,客户往往缺乏成熟的采购标准和供应商评估体系,因此技术能力成为他们选择供应商的主要依据。可灵AI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直接转化为了产品的竞争力。他的多篇论文聚焦于商业落地方向的研究,为可灵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可灵AI始终保持警惕。随着Google发布Veo 3等更具竞争力的模型,可灵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领先地位。从商业化和组织架构的角度来看,快手正通过赋予可灵更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来抓住市场机遇,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快手提升技术属性和底层平台能力,还可能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突破口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