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悄然兴起:随着“自动驾驶”概念逐渐演变为“辅助驾驶”,新能源赛道下半场的竞争焦点究竟何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答案是——电池技术。
尽管笔者对电池技术并无特殊偏好,但必须承认,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续航焦虑、安全顾虑及车辆价值。近年来,车评界热议的续航、安全、价值等话题,其底层逻辑无不回归到电池技术上。
提及电池,磷酸铁锂与三元锂两大类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成本,大有“王者归来”之势,其中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更是备受推崇。
然而,固态电池的出现,则更像是一场科技革命。它不仅解决了传统锂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及充电速度上的三大难题,更是让整个行业为之振奋。传统锂电池因内部充满易燃的有机电解液,如同在车身下捆绑了一个易燃液体油箱,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尽管车企通过优化电池包结构、BMS和热管理系统降低了热失控概率,但根源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固态电池则通过采用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从物理层面几乎杜绝了热失控和燃烧的可能性。同时,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上的表现也令人瞩目。因此,众多车企和电池制造商纷纷加入固态电池研发的行列,包括丰田、比亚迪、广汽、大众、宝马、奔驰、宁德时代、蔚来等。
其中,丰田作为固态电池研发的先行者,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投入研发,至今已拥有超过1300项相关专利。然而,丰田的固态电池研发之路却颇为坎坷,多次宣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后,又多次推迟量产时间表。相比之下,大众和宝马则采取了更为聪明的策略,通过投资固态电池初创公司,坐等技术成熟后摘取成果。
国产阵营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则显得更为激进。蔚来在2023年底成功推出了150kWh半固态电池包,虽然其成色备受争议,但确实实现了超过1000公里的实测续航。蔚来的这一举动,更多被视为一种技术展示和品牌营销手段。而宁德时代则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积极研发全固态电池技术,另一方面率先推出了所谓的“凝聚态电池”。
尽管固态电池技术前景广阔,但量产之路却充满挑战。固态电池的制造过程与传统液态电池截然不同,需要解决材料压制、技术选择、电解质烧结等一系列难题。固态电池原材料价格昂贵、内部可能出现短路问题、供应链重构等也是制约其量产的关键因素。因此,现阶段的玩家普遍将重心放在营销层面,通过技术展示和品牌营销来抢占市场先机。
然而,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尽管车企们纷纷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但真正的普惠应用恐怕还要等到2030年以后。固态电池将成为新能源下半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到来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而非大爆炸式的突变。
因此,对于车企而言,积极布局未来固然重要,但努力做好当下同样不可或缺。只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才有资格迎接固态电池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将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技术储备、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用户体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都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