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她》(Her)中,观众见证了人与由代码编织的人工智能之间细腻的情感纠葛。如今,这样的场景似乎正逐步走出银幕,融入现实生活。Z世代,作为伴随着人工智能成长的一代,他们与机器的对话已如同家常便饭。
特别是马斯克的公司推出的“Ani”,不仅迅速打破了用户增长的记录,还以高达44万年薪的诱人条件招募工程师,旨在打造二次元风格的AI女友。与此同时,Character.AI公司凭借其独特的“自建角色+互动体验”模式,在市场中崭露头角。这些AI伴侣背后,是科技的飞速进步,也是人类情感需求的深刻反映——人们渴望被理解,却又在真实与虚拟间徘徊。
科技媒体主编与自媒体作者就这一现象展开了深入讨论。主编指出,通过大量数据的训练,AI大模型能够在不同情境下模拟人类的反应,提供情绪价值。例如,一些主播已开始利用AI与付费粉丝互动,效果之逼真,令不少粉丝难以分辨真假。这种情感连接,虽基于虚拟,却满足了人类对情感交流的需求。
然而,自媒体作者则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尽管AI能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但其虚拟本质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在情感世界里,人的魅力在于那份不可预知和复杂性,而AI的情感则显得过于直白且缺乏深度。诸如微博的“明星AI情感伴聊”、百度的“万话”等产品虽验证了AI的情绪价值,却因缺乏现实世界的实体感而难以长久吸引用户。
讨论进一步深入,关于AI伴侣是否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两位专家均持保留态度。尽管AI能基于大数据提供个性化的理解,但这种“完全被理解”的关系,是否等同于幸福,仍值得商榷。自媒体作者更是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人们是否愿意与自己谈恋爱,以此质疑AI伴侣作为恋爱对象的可行性。
在目标用户方面,尽管AI伴侣的潜在用户群体广泛,包括追求新体验的人群、情感需求强烈的网友以及二次元群体等,但自媒体作者认为,真正能长期稳定使用AI伴侣的用户并不多。他提到,桌面宠物类应用的市场表现已证明,仅凭新奇感难以维持用户兴趣。AI伴侣与乙女游戏虽在用户画像上有重叠,但两者在体验上存在本质差异,AI伴侣难以替代乙女游戏的剧情互动。
最后,两位专家共同探讨了AI伴侣的商业困境。主编指出,AI伴侣产品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为了吸引用户持续付费,往往不得不触及擦边球。同时,由于每次对话都需要调用大模型进行推理,导致算力资源消耗巨大,用户规模越大反而越难盈利。因此,尽管市场需求存在,但AI伴侣的商业前景仍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