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天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星医疗”)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主板挂牌,中信证券与建银国际共同担任保荐人。这一举动发生在该公司科创板IPO计划受挫之后,其科创板之路因保荐人中金公司的单方面撤保而中断。
天星医疗,这家由哈工大博士董文兴与康辉医疗前高管聂洪鑫等人于2017年共同创立的企业,专注于运动医学领域,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运动医学植入物、有源设备及耗材,以及手术工具。据招股书披露,天星医疗的科创板IPO进程在历经近一年的问询阶段后,于2025年6月因中金公司的撤保而终止。期间,天星医疗的募资合理性备受市场质疑,尽管公司资金充裕,并无短期债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天星医疗在递表科创板前,经历了估值的急剧飙升。从2020年7月的8亿元估值,到2023年1月递表前的35亿元估值,短短三年内增长了四倍多。在此期间,公司多次发生股东突击入股的情况,而前实控人聂洪鑫也通过股权转让套现近5亿元,持股比例从最初的55%锐减至4.9%。董文兴则接棒成为新的实控人及控股股东。
尽管面临科创板IPO受挫的波折,天星医疗的业绩却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按2024年销售收入计,天星医疗是中国最大的国产运动医学公司,市场份额达到6.5%。公司产品已进入全国31个省份,覆盖超过3000家医院。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毛利率也逐年攀升至71.7%。
然而,天星医疗的营收结构相对单一,高度依赖植入物产品的销售,该类产品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近八成。同时,中国运动医学市场长期由国际企业主导,天星医疗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此,公司近年来加大了海外布局力度,海外收入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大幅增长,从2022年的40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2090万元。
不过,天星医疗也面临着集采带来的挑战。2023年9月,运动医学类耗材被纳入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目录,中选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60%。尽管集采促进了公司植入物产品的销量增长,但产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导致植入物产品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79.0%下降至2024年的72.4%。天星医疗表示,若未来销售量未能充分增加以抵销降价影响,公司的财务业绩和经营业绩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集采带来的挑战,天星医疗选择转赴港股上市,寻求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公司的募资合理性和实控人套现离场等问题仍备受市场关注。未来,天星医疗能否在港股市场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