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贵安超算中心静静地矗立着,成为近年来中国影视工业的一大幕后英雄。年初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特效场景,有超过40%是在这里渲染完成的。古老的神话故事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让中国影视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也成为了“东数西算”工程算力协同发展的生动例证。
2022年,中国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旨在通过东西部地区的算力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计算效率。贵州省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的重要枢纽节点,贵安超算中心自投入运营以来,每日处理的数据流量数以亿计,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乃至全国范围内颇具规模的数据中心。
走进贵安超算中心的数据机房,一排排服务器整齐排列,指示灯昼夜不息地闪烁,仿佛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些服务器不仅支撑着影视特效的渲染,还在天文气象、生物医学、新型工业化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东数西算”算力网络,特效处理时间被大大缩短,从原本需要数百年缩短至仅八九十天,效率与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算力枢纽节点投运及在建项目已达49个,总规模超过9.2万Pflops,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万用户提供云渲染服务。这一庞大算力资源的布局,不仅推动了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
在“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动下,中国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算力地图。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东数西算”已成为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工程,八大国家枢纽节点集聚了60%以上的新增算力,智算规模达到62万Pflops,约占全国总量的80%。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试验平台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旨在实现算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高效调度。
除了贵州省外,中国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探索“东数西算”的落地实践。福建与宁夏深化东西协作,结合各自优势开展多元异构算力融合发展;新疆哈密市伊吾县算力创新示范区则承载了大量“疆算入渝”计算服务,重点应用于智能驾驶、智能汽车等大模型训练。这些区域算力协同的案例充分展示了“东数西算”工程的广阔前景和深远影响。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八大枢纽节点的直接投资已超过435亿元,拉动投资超过2000亿元。这一庞大的投资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缩小东西部数字经济差距提供了有力支撑。华为等知名企业也在积极投身“东数西算”工程的建设中,努力打造标杆项目,推动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国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高效、协同的算力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将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将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