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创智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一场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突破的盛会——首届创智未来大会正式拉开帷幕。会上,七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涵盖认知智能、大模型可解释性、具身智能等核心领域,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跨越。
刘鹏飞团队带来的"能动"认知智能项目成为全场焦点。该团队首创的"认知能动数据加工工艺",通过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高品质数据燃料",成功驱动出具备高认知能力的智能体。更令人瞩目的是其研发的"AI x AI超智能"科研体系,仅用两天时间便自主发现超过100种新型网络架构,效率较传统人工研发提升数千倍。配套发布的"创智认知能动套件"包含开源大模型和开发框架,已为软件开发、科研探索等领域提供强大工具支持。
在可解释性研究领域,邱锡鹏团队构建的全球首个规模化全流程机理可解释框架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框架在大模型注意力分解技术上实现国际领先,相关成果使中国研究团队跻身全球四大可解释性研究阵地之列。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大模型"黑箱"运作的难题,更为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具身智能领域同样传来捷报。蔡盼盼团队提出的"能动融合"进化路径,通过开源"数字基因"技术,构建出十亿级规模的训练数据集。这项创新使机器人获得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数据构建成本显著降低,为具身智能的规模化应用扫清障碍。团队发布的平台已成为该领域重要的技术收敛中心。
教育领域的应用创新同样引人注目。周爱民团队在上海市教委指导下开发的创造力智能交互测评系统,通过跨学科协作破解人才选拔难题。该系统运用多维度评估模型,可精准识别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全新范式。
硬件层面的突破同样值得关注。戴国浩团队研发的"创智无穹"终端本征智能芯片,成功破解智能终端"能耗、内存、智能"的三角困局。基于独特的"创智无穹、创无穹智"架构,该芯片实现了数字智能与生命智能的深度交互,为终端设备智能化开辟新路径。
在智能体协作领域,张伟楠团队联合多家机构推出的Holos河洛系统已接入上百个公网智能体。这个智能体协作平台可自主完成科研报告撰写、论文审稿、数学建模等复杂任务,展现出强大的协同工作能力,为构建智能体互联网奠定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