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对话卓益得创始人李清都: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泡沫化,未来潜力无限

   时间:2025-09-17 05:59:1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成为投资界与产业界的焦点。据统计,自年初以来,该领域融资总额已突破260亿元,呈现出与ChatGPT引发“百模大战”时期相似的投资热潮。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期宣布,公司计划在2025年生产5000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并预测规模化后该产品将占据特斯拉80%的价值。这一消息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注入强心剂,也引发了对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发展潜力的关注。

美林证券数据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从2024年的2500台跃升至2025年的1.8万台,预计到2060年将达到30亿台。彭博数据则指出,未来全球量产的人形机器人中,超过半数将来自中国公司。在这场竞争中,卓益得机器人(DroidUp)凭借其技术实力与低调的作风脱颖而出。该公司前身为深圳市行者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源于中德最大AI合作项目,是国内早期涉足双足机器人领域的企业之一。其团队在双足动态行走和跨模态学习研究方面拥有超20年经验,专注于科研教育、商业服务、居家康养等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卓益得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可追溯至2015年。当时,创始人李清都团队研发的“行者一号”人形机器人以0.8度电持续行走超134公里,创下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距离的吉尼斯纪录,至今未被打破。2024年,公司完成1亿元A轮融资,并发布全球首款基于仿生肌腱驱动技术的模块化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该产品在2025年北京亦庄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中获季军,引发行业关注。今年7月,卓益得推出“行者三号”,其身高约1.7米、重约38公斤,依托肌腱仿生驱动技术,机身较行业同级轻20%以上,行动灵活且能耗降低50%,动态续航达6小时。

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兼CEO李清都接受了采访。他强调,人形机器人量产需先解决应用场景问题,而产品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首要考量。当前,许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尚未达标,卓益得因此将安全性置于研发核心。公司核心研发团队位于上海,而河南郑州的子公司则专注于量产问题,预计今年小批量生产数百台,明年产能将提升至2000-5000台。

针对行业“泡沫化”的讨论,李清都认为,从估值角度看,人形机器人企业目前估值仅100亿-200亿元,远未达到“泡沫”阶段。他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与手机、汽车共同驱动百亿级市场,但需解决平衡性、高效性、智能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五大问题,以实现量产和盈利。对于价格战,他以iPhone为例,指出人形机器人价格应达到平衡点,既能保证商家创新利润,又能营造健康消费环境。他认为,15万元左右的价格对普通消费者较为合理,过低价格可能影响设备质量和售后。

在技术路径上,李清都认为VLA模型适合简单、垂直任务,如叠衣服或产线工作,而世界模型则能像人类一样理解世界并预判未来。他指出,工业场景对世界模型需求较低,因服务器要求高、成本大,而VLA单卡或嵌入式即可解决算力问题。对于具身智能数据,他提出“倒三角”采集方向:高级技能人员数据(如艺术家、科学家、医生)最具价值;仿真和Sim2Real合成数据是降低成本的核心;真机数据则能解决边界问题。

关于“行者二号”和“行者三号”的落地场景,李清都表示,今年“行者二号”已在多个场景布局,而“行者三号”下半年将主要验证导览、巡检、工业、医疗等应用能力,预计明年实现量产交付。对于行业“第一梯队”的说法,他持保留态度,认为国内企业与全球领先公司仍有差距,且资本机构布局隐秘,行业“牌局”尚未明朗。他强调,人形机器人企业需找到真实应用场景,解决实际问题,未来五年行业将出现整合与分化,许多企业可能转向垂直或特种赛道。

在被问及泡沫破灭后国内剩余企业数量时,李清都认为,所有投入终将有回报,企业可能切换赛道,而细分领域仍存在机会。他以“养鱼”为喻,指出行业需培养人才与技术,未来三年至五年,具身智能技术可能过剩,但落地需对物理AI有更深理解。卓益得的目标是开启人机共生新纪元,先从导览、巡检等简单场景服务人类,再逐步拓展至更复杂任务,服务更多专业人士。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