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米手机官方微博首次披露了小米17 Pro的“妙享背屏”功能,引发科技圈热议。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转发该条微博时强调,这是小米17 Pro系列的首次亮相,并表示希望通过这一创新设计“为行业带来新变化”。
根据官方发布的宣传视频,小米17 Pro的背部设计颇具特色。其DECO区域不仅配备了两颗摄像头,更将整个区域整合为一块小屏幕。从视频片段推测,这块背屏可能支持显示时钟、音乐播放状态等基础功能,但具体交互逻辑尚未明确。
此次小米17系列的命名策略成为另一大焦点。卢伟冰此前在长文中宣布,小米数字系列将跳过“16”,直接推出17系列。小米创始人雷军随后转发并表示“全面对标iPhone”。这一决策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争议,部分网友质疑小米“缺乏自信”,甚至暗讽其“抄袭苹果”。
事实上,手机厂商跳过特定数字并非首次。例如,三星曾跳过Note 6直接发布Note 7,以匹配iPhone 7的发布节奏。彼时,这一策略并未引发大规模批评。业内人士指出,厂商通过数字命名传递“代际跨越感”,本质上是希望在技术迭代放缓的背景下,强化产品的高端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背屏设计并非小米首次尝试。此前,小米11 Ultra、魅族Pro 7等机型均搭载过类似功能。不过,小米17 Pro的背屏尺寸更大,功能扩展空间也更为广阔。有分析认为,这一设计可能仅限于Pro版本,标准版或不会采用,因此Pro版的定价可能更高。
随着小米17系列信息的逐步披露,网友讨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跳过“16”直接发布“17”是营销手段,甚至质疑其“碰瓷苹果”;但也有观点认为,厂商通过命名策略强化产品差异化无可厚非。毕竟,iPhone 9、三星Note 6的缺席并未引发类似争议。
当前,智能手机行业正面临创新瓶颈。正面屏幕占比接近极限,背部设计多为摄像头模组或副屏的微调。系统优化也集中于影像、性能调度等维度,难以再现十年前“一款机型改写行业”的盛况。在此背景下,厂商不得不在命名、材质、联名等方面寻求突破,以维持高端定位和价格区间。
小米此次公开“对标iPhone”的宣言,被视为一种坦诚的竞争姿态。不过,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仍是实际体验。目前,小米尚未公布副屏的交互逻辑、软件适配、续航表现等关键信息。与其纠结命名策略,不如等待真机发布后,验证其是否配得上“17”这一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