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陕北高原上,阳光为米脂县的田野镀上一层金黄。这座以谷物命名的县城,因出产的小米品质卓越,在中国小米产业中占据着独特地位。走进榆林市三哥哥农产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械运转的嗡鸣声中,金黄的谷粒正经历一场从田间到舌尖的蜕变。
“您看这谷穗,颗粒多饱满,这是咱们‘三哥哥’小米的‘底气’。”在桃镇高宏寺沟村的标准化种植基地里,全国劳动模范、公司负责人冯亚波弯腰拨开一株谷子,指尖轻捻谷粒,金黄的米粒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这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独特的自然条件让小米积累了充足养分,颗粒饱满,油脂含量远高于普通小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米脂小米的品质密码就藏在这3544亩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里。
2003年,土生土长的80后冯亚波跟随舅父接触小米初加工。当时米脂县还是全国贫困县,但冯亚波敏锐地看到了小米产业的潜力。2010年,他成立三哥哥公司,开启品牌化征程。如今,公司通过“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种植的谷子,每年收购榆林地区谷子1.4万吨,带动近8000名农户实现稳定增收。种植户高巨川去年5亩地的小米收入超万元,“再也不用担心卖不上价了”,他笑着说。
从田间到车间,12道加工工序构筑起品质防线。在榆阳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的生产车间,原料库的谷子经振动筛和风网去除杂质后,厚度分离机精准剔除未成熟谷粒和石块,分级筛筛除碎米,最后色选机通过红外线扫描,将颜色不符的米粒挑出。“整个生产过程有12道关键环节,色选环节误差不能超过0.1%。”车间负责人指着监控屏幕说。标准化数据管理与智能化监控系统,对温度、湿度、加工时长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每一粒小米都符合高品质标准。
包装区里,工人将加工好的小米装入印有“三哥哥”“舌尖上的貂蝉”字样的包装袋,封口、贴标、装箱一气呵成。一旁的快递货车早已等候,装满小米的箱子即将发往全国。“每天从这里运出的小米有上万单,最远能到西藏。”冯亚波介绍,公司采用全流程溯源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小米的种植与收获时间,从源头上确保每一粒小米均为原生态。
电商平台的助力,让米脂小米突破地域限制。在公司电商运营中心,运营负责人张跃龙盯着电脑屏幕,实时数据不断跳动:“今天拼多多店铺已经卖了4000多单,比昨天同期增长了15%。”2024年之前,公司电商业务曾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米脂小米品质好,但价格比普通小米高3倍,消费者难以理解。直到拼多多运营团队主动对接,帮助制定产品策略:用“三哥哥”品牌主打性价比,以“米脂小米”“舌尖上的貂蝉”开拓高端市场。在拼多多“百亿补贴”“千亿扶持”等专项扶持下,米脂小米实现了从零起步的跨越式发展,销售旺季日销峰值达30000单。
“平台提供的精准流量扶持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首页推荐增加曝光度,还借助大数据匹配目标客群。”张跃龙打开店铺页面,“五星好店”的标识十分醒目,“这是连续十三个月获评的成绩,完全得益于消费者的良好口碑。”今年4月以来,拼多多的“2025多多好特产”行动利用大数据匹配客群,通过首页及专属页面进行曝光,显著提高了米脂小米上行的效率,推动了品牌的发展。如今,青海、西藏等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品尝到正宗的米脂小米。
这种“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保障了小米品质和农户收益,还促使当地农业从传统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三哥哥公司的电商业务已覆盖拼多多等多个平台,线下还进入了山姆、麦德龙等商超以及全国八大粮油批发市场,形成“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冯亚波望着窗外的田野,眼神坚定:“下一步,我们要探索小米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要建直播基地,让消费者通过镜头看到小米从田间到车间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