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官方公众号“工信微报”近日发布科普文章,系统阐释了“驾驶自动化”的定义与分级标准。文章指出,驾驶自动化是指车辆通过技术手段协助或替代人类完成驾驶任务,涵盖从风险预警到完全自动驾驶的广泛场景,包括自动紧急制动(AEB)、辅助跟车、自动换道等功能。为规范行业发展,国家标准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L0至L5共六个等级,核心区分依据包括系统执行动态任务的能力、人机角色分配以及运行范围限制。
根据分级体系,L0级为应急辅助,系统仅能探测环境或人员状态并发出提示,或在紧急情况下短暂控制车辆方向或速度,典型功能包括车道偏离预警(LDW)、自动紧急制动(AEB)等。L1级为部分驾驶辅助,系统可在特定条件下提供横向或纵向单一方向的持续控制,如车道居中(LCC)或自适应巡航(ACC),但驾驶人需全程监控环境并随时接管。L2级升级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可同时控制横向和纵向运动,例如拨杆换道辅助,但驾驶人仍需保持注意力。
L3级迈入有条件自动驾驶阶段,系统在特定场景下可执行全部驾驶任务,允许用户暂时脱离驾驶操作,但仍需具备接管能力以应对突发状况。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系统无需用户干预即可完成驾驶,并能在必要时自动进入安全状态,根据设计可分为无人工驾驶装置(用户仅为乘客)或配备人工驾驶装置(用户可选择性接管)两种模式。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在任何可行驶条件下均可自主驾驶,不受场景限制,其应急处理能力甚至超越人类驾驶员。
分级标准对消费者和企业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消费者可通过等级标识清晰了解车辆自动化程度,避免被“智能驾驶”“L2+”等模糊术语误导;企业则可依据统一标准开展研发与宣传,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文章特别强调,即使车辆配备驾驶辅助功能,驾驶人仍需全程保持专注,双手不得脱离方向盘,且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