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使用手机导航、视频通话时,或许很少思考信号如何跨越千山万水实现实时连接。答案可能藏在数百公里外的太空中——一条由数万颗卫星组成的“天路”正昼夜不停地环绕地球运行。曾经只能由国家主导的航天领域,如今正以开放姿态迎接民营资本的涌入。随着政策壁垒逐步松动和技术门槛持续降低,民营企业的商业航天生意正加速崛起。
近日,港交所迎来一家特殊的“航天客”——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民营航天企业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距离首次尝试因有效期届满折戟仅过去六个月。此次卷土重来,国星宇航带来了更新的财务数据: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76.6%,但成立七年来仍未摆脱亏损阴影。这家由80后博士创办的商业航天企业,估值七年间暴涨超70倍,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国星宇航的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卫星全生命周期服务,涵盖设计、制造、发射及在轨管理。例如为航天机构提供定制化卫星,满足太空环境监测、天文观测等科研需求。其二是星基解决方案,通过将2D卫星遥感数据转化为3D数字模型,为数字城市、文旅、游戏等行业提供空间智能服务。在文旅领域,该技术可打造虚拟旅游场景;在游戏行业,能提升场景真实度;在城市治理方面,可辅助规划并监测地质灾害。
早在2020年,国星宇航就宣布“星河工程”计划,拟在十年内发射1万颗AI卫星,构建中国版星链。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14次太空任务,发射27颗卫星,其中AI卫星达21颗,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居首位。2025年5月14日,其发射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标志着“星算”计划正式启动。同年,创始人陆川提出算力网络构建计划,拟通过2800颗卫星组网,实现天地一体化算力服务。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国星宇航营收从1.77亿元增至2.41亿元,同比增长65.1%。但亏损问题依然突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5.994亿元。公司解释称,高研发开支、早期卫星制造成本、规模经济未显现及销售行政费用增加是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其亏损幅度在2025年上半年已略有收窄。
创始人陆川的年薪引发关注。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其年薪分别为1361.1万元、1017.4万元和1283.1万元,远超其他高管。但其中大部分为股权激励,实际现金薪酬在2025年上半年为73.4万元。陆川现年42岁,拥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及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学位。凭借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他于2018年创立国星宇航。
在陆川带领下,国星宇航组建了15人董事会,其中5名执行董事各司其职:首席执行官王磊负责运营,执行副总裁赵宏杰主导技术研发,行政总裁黄若亮管理日常事务,高级副总裁郭勇推动业务拓展。资本层面,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来完成9轮融资,累计金额超16亿元,估值从9500万元增至67.6亿元。2018年天使轮由深创投和星河产业集团投资;2019年A轮获万科近1亿元领投;2020-2021年融资高峰期,B轮达3.55亿元,C轮超5亿元。
不过,融资也带来上市压力。招股书显示,投资者拥有委任董事、反摊薄、优先购买等权利。若上市失败,回购权将自动恢复。国星宇航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首次申请因需补充说明业务资质等问题,于2025年7月27日失效;8月25日,公司更新财务数据后再次递交申请,保荐人仍为国泰君安国际。
当前,多家商业航天企业正竞逐“第一股”宝座。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星际荣耀等企业均瞄准科创板,而国星宇航是唯一选择港交所的企业。其“AI+卫星”的独特布局和星基解决方案的商业化探索,或更易获得国际资本市场认可。尽管估值已飙升,但国星宇航仍是几家企业中估值最低的——蓝箭航天估值达200亿元,屹信行业达80亿元。这场竞逐最终花落谁家,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