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泡泡玛特在二级市场遭遇寒流,全线产品二手价格显著下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高盛最新报告,国内二手交易平台上,Labubu3.0系列价格自高位2284元暴跌至687元,跌幅高达70%。同期,被寄予厚望的MiniLabubu系列价格亦缩水超两成,海外平台StockX上第三代Labubu价格从401美元跌至146美元,部分冷门款式甚至跌破官方零售价。
二级市场价格崩塌迅速传导至新品销售。9月11日,SKULLPANDA“不眠剧场”系列盲盒在抖音旗舰店首发当晚即现销量过山车:22时24分售出9.3万件,23时08分骤降至809件,随后回升至3000件。市场分析指出,销量剧烈波动或与高退货率直接相关。与此同时,抽盒机小程序排队人数跌破10人,与往昔新品发售时数百人排队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次日,泡泡玛特旗下珠宝品牌popop足金系列产品上市,北京国贸店员透露门店未现抢购潮,所有新品均有现货供应。
资本市场反应剧烈。9月15日,泡泡玛特股价开盘跳水,一度跌超8%,此后两个交易日连续下挫。自8月26日创下历史新高以来,公司股价已累计回落三成。摩根大通同步将泡泡玛特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加剧市场恐慌情绪。但该机构报告同时指出,二手市场价格下跌主因并非IP热度衰退,而是产能急速扩张所致——管理层透露当前制造产能已达2025年第一季度的近10倍。
在市场唱衰声中,泡泡玛特的供应链优势逐渐浮出水面。公司通过横向(从艺术家到终端消费者的全流程整合)与纵向(原材料到物流仓储的全链条控制)一体化策略,构建起敏捷响应的供应链体系。供应链中心总裁袁俊杰透露,该体系可确保艺术家创意与数万名工人生产环节的无缝衔接。2022年因库存管理失误导致净利润下滑44%的教训,促使公司进行系统性改革,目前供应链已能支撑以周为单位的新品上市节奏,海外生产基地的建立更提升了全球协同能力。
IP运营层面,泡泡玛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上半年五大核心IP营收均突破10亿元,13个IP营收过亿。其中Labubu产品线贡献超48亿元收入,同比增长668%;MOLLY作为元老级IP,通过MEGA系列推出、形象更新及海外扩张,营收同比激增73.5%,2024年上半年增速达75%,彻底打破此前22%的稳态增长。SKULLPANDA、CRYBABY、DIMOO三大IP分别实现112.4%、248.7%、192.5%的同比增长,形成多层次增长梯队。
全球化布局为IP注入新动能。不同市场对IP的偏好呈现差异化特征:DIMOO与SKULLPANDA在欧洲热销,东南亚消费者青睐CRYBABY,美国市场则对未进入五大IP榜单的PUCKY表现出强劲需求。业绩会上,董事长王宁披露,Labubu购买群体中老客绝对数量占优,但新客增速更快且复购率良好,消费者正自然流向其他IP品类。这印证了公司通过多元化IP组合平衡市场风险的战略有效性。
面对市场质疑,泡泡玛特明确将集团化与全球化作为核心战略。除持续深耕盲盒、毛绒玩具等主力品类外,公司正加速推进北京乐园1.5版本升级及二期扩建计划,同时探索数字娱乐等新业态。管理层强调,凭借供应链效率与IP迭代能力构建的竞争壁垒,公司有信心应对短期波动。尽管未公布具体执行路径,但现有业务布局显示,这家潮玩巨头正通过管理升级与出海战略,试图打破行业昙花一现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