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普全球移动(S&P Global Mobility)举办的“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北京站活动中,一组关于中国中重型卡车市场的数据引发行业关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行业产量实现8%的同比增长,一举扭转2024年市场下滑态势,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
支撑这一增长的核心动力,在于内需市场回暖与出口规模扩张的双重作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推动行业向新能源与全球化方向深度转型,而技术进步带来的电池成本下降和续航能力提升,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特别是在高油价背景下,纯电重卡在特定场景下的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优势愈发凸显。
以港口集装箱运输场景为例,某企业投入使用的纯电动牵引车,每公里电耗控制在1.8-2.0度电区间。按工业电价0.7元/度计算,能源成本仅为1.26-1.4元/公里。对比同等工况下柴油车35L/100km的油耗和7.5元/L的柴油价格,每公里能源成本高达2.63元。这意味着纯电车型单公里可节省超1.2元,按年运营10万公里计算,仅能源费用就能减少12万元以上。
在矿山短倒运输领域,经济性优势同样显著。内蒙古某矿区实测数据显示,电动宽体自卸车每趟运输耗电约15度,电费成本约10元,而同工况柴油车每趟油费达45元。按每日20趟运输计算,单日可节省700元,年节省费用超过20万元。电动车辆在维护保养方面的成本优势,进一步放大了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
这些实际运营案例证明,纯电重卡在固定线路、港口、矿山、钢厂等场景下的经济性已得到充分验证。政策引导固然重要,但市场选择最终取决于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当前,新能源重卡正从政策驱动的被动选择,转变为市场认可的主动需求。
尽管行业发展仍面临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初始购车成本较高等挑战,但清晰的替代路径和成熟的商业模式已初步形成。随着产品技术持续迭代,新能源重卡不仅在国内市场加速替代传统燃油车型,更凭借智能化优势在国际市场展现“中国智造”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