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知名科技企业宣布启动一项大规模的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计划,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低碳转型。该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规划建设三座超大型数据中心,预计2026年全面投入运营。据介绍,新设施将采用液冷技术、AI能耗优化系统等前沿方案,使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至50kW,同时实现PUE(能源使用效率)值低于1.1的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负责人表示,该计划不仅关注硬件升级,更将构建"云-边-端"协同的绿色算力网络。通过部署智能调度系统,可动态匹配不同区域的算力需求与清洁能源供给,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2万吨。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已与多家新能源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保数据中心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供电。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该企业近三年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40%,其中涉及数据中心节能的发明专利占比达37%。此次建设方案中,自主研发的浸没式液冷技术成为核心亮点,相比传统风冷方案可降低能耗30%以上。技术团队透露,相关产品已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并在多个超算中心完成验证。
行业分析师指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全面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已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刚需。该项目的实施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超百亿元的市场规模,预计创造3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特别在芯片散热模块、智能电源管理等细分领域,已吸引多家科创企业参与技术攻关。
在生态建设方面,企业宣布将开放部分能耗数据接口,与科研机构共建碳排放监测平台。该平台可实时追踪数据中心从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为行业制定减排标准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信通院等单位确认加入合作。
金融分析师测算,虽然初期投资较传统项目增加18%,但通过电费节省和碳交易收益,项目内部收益率可达14.5%。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数据中心运营商有望通过出售减排指标获得额外收入。这种"绿色溢价"模式正在改变行业投资逻辑,多家证券机构已将相关企业列入ESG投资推荐名单。
据项目规划,首期工程将于明年二季度开工,采用模块化建设方式缩短工期。在选址上,充分考虑了气候条件与电网结构,其中两座数据中心落户内蒙古和贵州,利用当地低温环境与丰富水电资源实现天然制冷。第三座则位于长三角地区,通过与海上风电项目直连,构建零碳算力枢纽。
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数据中心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载体,其绿色化转型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此次超大规模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不仅展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实力,更为行业树立了可持续发展标杆。市场预测,到2025年我国绿色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