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看似普通的饭局,却悄然改写了中国AI芯片产业的竞争格局。2025年4月,北京某酒店内,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与互联网传奇人物王湛的深夜对话,不仅让一位沉寂多年的行业老将重返战场,更催生出一家估值超百亿的芯片新锐——曦望科技。
这位被徐冰"三顾茅庐"请出的关键人物,正是百度创始产品经理王湛。作为北大物理系高材生,王湛2000年加入仅十余人的百度,主导开发了支撑百度营收核心的凤巢系统,更在16年间培养出遍布互联网巨头的中高层管理团队。2016年转型投资人后,他本已过上"财富自由"的闲适生活,却被徐冰抛出的芯片创业计划重新点燃斗志。
商汤的芯片布局早已悄然展开。自2018年投入11亿元研发资金以来,这家AI巨头已成功量产两款芯片:专注视觉推理的S1芯片出货量突破2万片,对标大模型推理的S2芯片更兼容CUDA架构。但持续扩大的亏损(2018-2023年累计超500亿元)迫使商汤做出战略调整——将芯片业务拆分为独立实体曦望科技。
这场"分家"实为精心设计的突围战。拆分后的曦望不仅卸下母公司财务包袱,更在成立半年内完成15亿元融资,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三一集团、第四范式、游族网络等产业资本占比达70%。这种"产业+技术"的融资模式,既保证了资金充裕,又为芯片落地提供了真实应用场景。
王湛提出的"后发优势"理论颠覆了行业认知。在他看来,2025年才是中国GPU产业的真正元年:过去国产芯片只能争夺国外巨头剩余的10%市场份额,如今推理市场爆发与供应链受限的双重机遇,让本土企业首次站上同一起跑线。更关键的是,前人用数十亿资金验证的路径已清晰可见——兼容CUDA生态、聚焦细分场景成为行业共识。
曦望的S3芯片研发计划正是这种战略思维的体现。这款瞄准2026年发布的芯片,将推理成本降低10倍的目标直指行业痛点。作为商汤"嫡系",曦望不仅能调用母公司的大模型和AI云资源进行技术验证,更获得产业投资方的算力需求背书。这种独特的生态位,使其在寒武纪(市值突破6000亿)、摩尔线程等竞品中显得格外突出。
当前中国AI芯片市场正经历剧变: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1425亿元预计飙升至2029年的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53%。中国移动等巨头开始大规模采购国产芯片建设万卡级智算中心,壁仞科技、沐曦等企业集体冲刺IPO,整个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这场争夺战中,曦望科技凭借技术积累与产业资源的双重优势,正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