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天府大道上那辆小米SU7 Ultra在碰撞后燃起火焰,围观者奋力施救却因车门无法开启而束手无策时,这场悲剧不仅夺走了一条生命,更将小米汽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消费者对品牌安全的质疑如野火般蔓延,社交媒体上“门把手打不开”“绿化带战神”等嘲讽性标签刷屏,甚至蔓延至直播间对主播的人身攻击。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小米从“爽文男主”式狂欢到信任危机的剧烈转折。
雷军在2025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的发言,本意是呼吁行业抵制网络水军、共建创新生态,却因回避小米汽车安全问题引发更大争议。他强调“以安全为基础,质量为根本”,但网友更关注的是:为何成都事故中电子锁失效?为何安徽铜陵高速事故的阴影仍未消散?当雷军在台上谈论AI大模型实现拟人化语音控车、端侧算力保障数据隐私时,台下质疑声浪却指向最基础的逃生设计——这究竟是技术前瞻,还是避重就轻?
小米汽车的崛起曾是一场完美的营销盛宴。从SU7以21.59万元“赔本赚吆喝”的定价策略,到雷军“老婆是初恋、头发茂盛”的人设包装,这个品牌精准捕捉了年轻人对“逆袭神话”的集体想象。社交媒体上,雷军从企业家变身“顶流爱豆”,小米SU7被打造成“年轻人的第一台车”,销量纪录与口碑双丰收。但如今,这场狂欢正被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撕开裂缝。
3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的余波未平,成都天府大道的悲剧又添新伤。尽管个案未动摇销量根基,但用户心中的信任裂痕却在扩大。手机业务同样深陷争议:小米17系列被指“改名对标苹果”是营销套路,广告海报用小字补充说明被批“玩文字游戏”,高端化进程因产品力不足而备受质疑。当汽车安全与手机营销的双重争议叠加,雷军“最懂消费者”的人设开始动摇——社交媒体半月掉粉30万,直播间被负面评论淹没,曾经的“许愿池”正变成“吐槽场”。
雷军的困境,本质是流量时代的“造神”与“反噬”之困。他通过真实人设、互动策略将个人IP转化为品牌情感纽带,用“听劝买版权”的幽默化解英文口音嘲讽,让普通人看到“逆天改命”的可能。但当消费者带着对“神话”的期待而来,却遭遇产品可靠性争议时,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便成了人设崩塌的导火索。汽车安全不是营销话术,而是需要碰撞测试数据、第三方验证的硬指标;高端化不是价格标签,而是需要技术积累支撑的长期工程。
这场危机中,小米亟需从“营销驱动”转向“责任驱动”。针对车门无法开启的核心争议,公开电子锁应急机制设计逻辑、邀请第三方拆解验证,比呼吁抵制水军更能重建信任;聚焦中国复杂路况下的智驾可靠性,比宣传纽北圈速更贴近用户需求。雷军作为品牌代言人,更需避免“微博宣传产品与健身日常”的割裂感——当消费者在直播间刷屏“先解决安全问题”时,企业家的每一次发声都应是对问题的直面,而非对行业的宏观呼吁。
从“最懂营销”到“最有温度”,小米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阵痛。但唯有将营销豪言转化为产品现实,让技术温度超越流量热度,雷军与小米才能走出这场信任危机。毕竟,在安全与真实的考题面前,任何话术都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