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夜空在5月28日晚被一道耀眼的火流星划破,巨大的爆炸声随之响起,整个区域瞬间亮如白昼。这罕见的天文现象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用手机或行车记录仪记录下了这一瞬间。相关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让陨石爱好者们兴奋不已,但多数人认为,这颗“天外来客”最终可能坠入了大海。
然而,职业陨石猎人步凡对此持不同看法。他刚从青海无人区完成一次猎陨任务返回宁夏,便在网络上看到了茂名火流星的报道。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初步的轨道计算,步凡判断这颗火流星极有可能携带着陨石,并且坠落在了陆地上,而非落入海中。
步凡每年有超过200天的时间在户外寻找陨石,他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寻陨秘诀:选择植被稀少、人类活动少且石头较少的地方,如沙漠边缘或雅丹地貌。这些地方一旦发现石头,很可能是陨石。基于这一判断,步凡迅速组建了一支三人团队,包括陈金龙和吴胜强,分别从内蒙古和广州出发,于5月29日抵达茂名,开始了他们的搜寻之旅。
抵达茂名后,团队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他们四处走访目击者,收集并分析各类视频资料,结合专业的轨道计算,甚至专程前往海南和湛江等地进行实地走访和测算。经过两天的努力,团队终于得出了关键结论:陨石的陨落区位于陆地上,具体在电白区沙院镇与小良镇交界的一片区域。
6月1日上午,团队采用“无人机高空侦察+地面徒步搜寻”的模式,沿着计算的陨石飞行轨迹进行搜索。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在沙院镇一处荔枝园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撞击坑。无人机拍摄显示,这个直径1.2米的坑洞周围泥土四散,显示出巨大的冲击力。步凡徒步接近坑洞进行确认,发现坑壁上有明显的陨石和坑壁摩擦留下的黑色痕迹,泥土中也夹杂着小块的石头状物体。
步凡从坑壁上找到第一块疑似陨石后,激动不已。他初步判断,这块石头符合陨石的基本特征,具有非常新鲜的熔壳和断面。随后,团队成员轮流挖掘了10多个小时,终于将这块巨大的陨石取出。经称重,陨石及碎片总重达423公斤。
6月2日,国内知名陨石爱好者王子尧从北京赶赴现场,确认了陨石的发现并采集了命名所需的数据。9月7日,一篇题为《2025年5月28日茂名火流星降落的巨型陨石命名震撼公布:Maoming(茂名)陨石》的文章在网络上发布,详细展示了陨石的发现过程。文章指出,陨石主体持有者为步凡、陈金龙、吴胜强三人。
王子尧证实,陨石样品在一周内即完成了化验分析,类型为普通球粒陨石L6。6月10日,团队将数据提交至国际陨石学会进行命名。9月6日,“Maoming”(茂名)陨石正式获得国际认可。国际陨石学会数据库数据显示,该陨石是目前国内目击降落的第二大单体重量的普通球粒石陨石。
获得国际认可后,步凡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高度定向陨石在他所发现的陨石中占比不足百分之一,这是国内第一颗经过爱好者计算并快速收集到的陨石,对以后搜寻目击陨石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步凡和团队成员目前集体保存着这块陨石,并已向国内十余家科研机构和高校捐赠了研究样本,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
这些科研单位在核实陨石样本真实性后,向步凡及团队成员颁发了捐赠证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出具的《证明书》显示,该陨石是来自太阳系小行星的碎片,形成于45.5亿年前,放射性元素含量极低,对人体无害。
天体化学和行星科学实验室主任徐伟彪高度评价了这颗陨石的科学价值。他表示,这是一颗非常新鲜的目击陨石,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对研究小行星的物质成分、物理性质等具有重要价值。徐伟彪还指出,这次通过无人机技术寻找到目击陨石,应该是国内首次,为未来陨石搜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如今,步凡已经发现了数百颗陨石,而这块423公斤的“茂名”陨石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发现。下一步,步凡计划联系广东省内的博物馆或当地收藏家,希望将这块陨石留在发现地广东,认为这才是它地球之旅中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