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我国在航天探索、极地科考、能源创新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多个项目创下国际新纪录。
在航天领域,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实现多项历史性突破。10月31日晚,搭载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次日凌晨,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完成快速交会对接,全程仅用时3.5小时,刷新我国载人飞船对接速度纪录。随后,神舟二十号乘组打开舱门迎接新伙伴,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七次"太空会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实验舱内首次迎来4只"小鼠航天员",它们在微重力环境下的饮食、活动等指标均表现正常,为后续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南极科考领域同样传来捷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于11月1日启程,开启为期半年的跨洋科考。本次考察首次应用两款国产极地装备:"雪豹"6×6轮式载具作为我国首台极地高机动载具,可适应零下50℃极端环境;THT550履带式牵引车配备四履带独立驱动系统,在冰雪路面牵引力提升40%。此次科考规模创历史新高,500余名队员来自80余家单位,并首次与泰国、智利等12国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预计2026年5月返航。
能源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甘肃武威建成的钍基熔盐实验堆实现全球首次堆内钍-铀转化,标志着我国第四代核能技术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该堆型国产化率超90%,关键设备100%自主可控,可与太阳能、风能等形成多能互补系统。作为目前国际上唯一运行的钍燃料熔盐堆,其热效率比传统压水堆提升30%,燃料利用率提高5倍。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连续突破。全球最大蒙皮拉伸机通过验收,该设备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航空部件制造精度0.01毫米级控制,填补国内航空制造关键环节空白。与此同时,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在吉林松花湖完成首次野外汲水投水演练,单次汲水量达12吨,未来将构建空地联动的森林防火体系,三架批产机已全部完成试飞。
从400公里高空到地球最南端,从微观粒子到巨型装备,中国科技工作者正在多个战略领域书写创新篇章。这些突破不仅彰显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