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能源领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擘画蓝图。文件明确提出,到2027年需初步构建起融合创新体系,在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示范项目落地及典型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在这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能源变革中,制造业基础雄厚且能源转型需求迫切的江苏省,已率先在智慧电网管理、新能源场站运维等领域展开实践,推动“AI+能源”模式加速释放新效能。
今年夏季用电高峰期间,位于南京鼓楼区的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云边协同的火电安全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成为保障国电电力旗下电厂稳定运行的关键支撑。该平台创新性采用“集团统筹、云边协同”架构,云端“大脑”依托强大算力实现全局优化与科学决策,边缘“末梢”则确保毫秒级实时响应。两者协同形成动态风险防控网络,可提前识别并消除电网隐患。其核心技术亮点在于“大模型+小模型”的组合应用:当设备出现异常时,小模型如同“急诊科医生”般快速定位故障点,大模型则基于海量知识库提供优化解决方案。目前,平台已集成超5万个智能模型,覆盖电力运行、设备管理、安全监控等核心业务,打破传统电厂系统间的数据壁垒。据国电电力生产技术部主任温长宏介绍,该平台已接入12家海内外电厂的37台机组,累计触发预警55万余次,预警准确率超90%,助力电厂综合煤耗下降每千瓦时0.45克,机组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比减少38%。
在交通能源领域,江苏同样以技术创新破解充电难题。9月16日,太湖服务区超充站正式投运,该站集“兆瓦级柔性共享超充”与“AI智能运维系统”于一体,采用“1个兆瓦级超充堆+N个终端”架构,峰值功率达1200千瓦。站内配备7台400A Mini超充终端和2台800A液冷超充终端,兼容绝大多数电动车型,并专设新能源重卡充电车位,支持双枪同步充电,最高输出功率480千瓦。运营方苏州交投集团鑫能公司负责人表示,车辆性能允许的情况下,10分钟即可将电量从20%充至90%,充电效率较传统快充提升近4倍。其AI智能运维平台通过“视觉算法+智能驾驶舱”实现全场景安全管控,可在30秒内识别明火、设备异常等11类风险,并自动生成维修工单推送至运维人员,形成“2分钟到场、10分钟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
昆山市南星渎绿能e站二期工程的投运,则展现了AI技术在光储充换一体化场景中的应用潜力。该站通过AI智慧调控系统采集光伏发电、充电负荷及天气数据,自动预测次日光储出力,动态调节储能与换电装置的充放电策略。项目负责人赵霄尉透露,新技术使光伏消纳率从96%提升至99.7%,储能日均放电量增加48.12千瓦时,综合收益提升14.07%。其352千瓦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发电量超35万度,相当于减少火力发电碳排放约300吨,固碳量等同于1.5万棵香樟树一年的吸收量。
江苏省内多地正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构建差异化“AI+能源”创新生态。南京以“算力基建+央企协同”为突破口,建邺区成立“AI+”产业专班,今年一季度已招引20余个AI算力项目,注册资本近30亿元,并计划投资超35亿元打造“智算+”生态总部。苏州通过“算力补贴+车网联动”降低企业智算成本,对采购AI算力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年的补贴,同时设立最高2000万元的智能车联网平台建设奖励。无锡构建“1+4”零碳体系,对培育园区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锡山区谈村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智能微电网,助村民年增收超2万元。南通依托海洋经济优势,探索利用LNG冷能建设自然冷源智算中心,推动风电、光伏与算力中心融合开发。徐州则将制造业智能化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抓手,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并通过居民虚拟电厂项目引导用户参与电力调节,形成“工业转型+民生参与”的协同模式。
从政策设计层面看,江苏省各地普遍遵循“场景落地”与“市场激励”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以真实能源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落地,避免AI技术停留于实验室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奖励机制降低企业与个人参与门槛,激活社会资本投入。这种差异化布局既避免了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又通过技术互鉴与场景互补形成合力,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