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赵兴炜领衔“荆楚”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到量产,武汉创新浪潮奔涌向前

   时间:2025-09-24 17:10:5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武汉,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创新浪潮正蓬勃兴起。丁汉院士团队携手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推动“荆楚”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成为这座城市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标志。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赵兴炜博士的履历颇具亮点。2018年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学成归来后,他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成为丁汉院士团队的重要一员。正是这个团队,在2024年承接了“荆楚”人形机器人的科研项目,开启了从“0”到“1”的突破之旅。

“当时全国能实现稳定行走的机器人屈指可数,我们完全是从零开始。”赵兴炜回忆道。去年暑假,团队30多名学生驻守实验室,从早8点半到晚11点,不断调整参数、优化设计。零部件损坏需要返修时,团队成员只能焦急等待,这种停滞带来的煎熬远超身体上的疲惫。

在学生们专注研发的同时,赵兴炜奔赴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杭州五座城市,与12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深入交流。他将各地先进理念与武汉团队的研发基础相结合,在工程设计、流程优化和供应链协同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加速了产业化进程。

2024年12月,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到来——“荆楚”人形机器人首次站立并向前迈出两步。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凝聚了团队数月的汗水与心血,标志着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2月,湖北“新春第一会”上,1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其中,“荆楚”机器人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表情系统引人注目——它能眨眼、微笑,展现出6种栩栩如生的表情。3个月后,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与多方签署产业化项目落地协议,“荆楚”机器人正式在武汉“安家”。

“4月3日下午2点提交材料,不到3小时就拿到营业执照。”赵兴炜感慨,武汉相关部门和创投机构的支持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强大助力。如今,“荆楚”机器人已历经4次迭代,每月都有重大升级,衍生出服务机器人和工业应用机器人两大类别,既能服务于文旅、政务等生活场景,也能应用于装配、检测、搬运等工业场景。

针对老龄化社会需求,团队推出了“荆楚小楚”服务机器人。它以安全、智能、友善为核心,能在复杂家庭环境中与人安全共处,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提供陪伴与情感支持。“人形机器人依靠电机直线驱动实现行走和作业,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掌握这一技术,我们正是其中之一。”赵兴炜认为,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公司已拥有30名员工,平均年龄31岁。这支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团队,正全力以赴实现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愿景。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武汉每年投入40亿元产业基金,从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场景开放、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荆楚”系列机器人已正式步入量产阶段,月产量达20-30台,产能稳步提升。预计年底前,4款产品总产量将超过100台。“我们采用‘小批量生产、边找市场边量产’的策略,用融资资金扩大生产,通过提升品控、降低成本来赢得市场。”赵兴炜解释道。

在武汉,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着顶尖科研团队,也孕育着新赛道上年轻创业者的梦想。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制的“天问”机器人,其灵巧手能实现0.1毫米级精度抓取;华威科自主研发的柔性电子皮肤,已实现200万片车规级产能;灏存科技的“运动神经中枢系统”能实现高精度快速响应;朗毅机器人发布的自主导航避障模组,让人形机器人摆脱遥控器成为可能。

“00后”创业者常元和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人工智能已进入产业深水区,这正是我们青年创业者创造历史的最佳时机。”在武汉,新一代创业者既具备扎根科研的定力,又拥有拥抱市场的魄力,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