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最新举办的年度演讲中,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YU7的研发历程与市场表现成为焦点。雷军透露,早在2022年小米首款车型SU7开发关键期,团队便已将YU7视为战略储备产品——“若SU7未能成功,YU7将是最后的底牌”。这一决策背后,是小米对市场趋势的深度研判与差异化竞争的坚定选择。
面对当时理想L9以“彩电冰箱大沙发”设计引领大空间增程SUV风潮,小米内部曾就产品方向展开激烈争论:是追随市场潮流推出家庭向超大空间车型,还是坚持原创路线?雷军明确表示,尽管大空间SUV需求旺盛,但市场容量有限,重复造车“注定没有前途”。最终,小米选择以特斯拉Model Y为对标对象,将YU7定位为运动型SUV,并从续航、空间、定价等维度展开全面竞争。
为验证运动型SUV的市场可行性,小米研发团队进行了多轮设计优化。雷军举例称,团队拆解了三辆Model Y的零部件进行深度研究,最终通过空间布局创新证明,YU7的内部乘坐体验不输竞品。这一结论打消了内部对实用性的顾虑,推动项目正式立项。续航方面,原规划620公里的标准版因实测反馈不足被取消,改由长续航Pro版(835公里)作为主力车型,且定价保持25.35万元不变,较Model Y焕新版(593公里续航)低1万元。
市场反馈印证了小米的战略选择。YU7发布后18小时内锁单量达24万辆,交付两个半月累计突破4万辆。乘联分会数据显示,8月小米汽车整体交付36396辆,其中YU7与SU7几乎各占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连续10个月月销超2万辆的SU7,在8月首次跌出榜单,交付量不足2万辆,侧面反映出YU7对小米销量的拉动作用。
针对用户关注的交付周期问题,小米汽车同步启动产能升级。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正通过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工厂效率,部分车型交付时间有望较原计划缩短6周。这一调整被视为小米应对订单激增、缓解用户等待焦虑的关键举措。
从SU7的“背水一战”到YU7的差异化突围,小米汽车正以技术驱动与市场洞察重塑行业格局。雷军在演讲中强调,小米的造车逻辑始终围绕“用户需求”与“技术突破”展开,而YU7的初步成功,无疑为这一战略提供了有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