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七年前杭州2050大会上,他们初露头角,如今成科技界耀眼新星

   时间:2025-09-27 03:12:59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云栖大会的“组织管理论坛”上,阿里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的分享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位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以长辈般的口吻,谈及了对科技创新、世界运行规律的独到见解。他直言,仅靠手机获取信息难以真正理解世界,而试图总结世界运行规律的努力,往往会被变化的速度所超越。

王坚回忆起自己早年的经历,强调跨领域交流对创新的重要性。他提到,最初创办云栖大会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单位内部的局限,与外界建立更多连接。他以2050大会为例,指出这场旨在汇聚全球青年思想的活动,正是基于“只要认真见面,就能碰撞出火花”的理念。他特别提到上世纪80年代初,自己作为大三学生聆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人工智能先驱赫伯特·西蒙演讲的场景。当时西蒙预言人工智能将在十年内发生巨变,但实际发展却滞后于预期,直到80年代末一本关于分布式处理的教科书问世,才为后来的神经网络理论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的核心作者中,就包括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辛顿。王坚透露,不久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与辛顿重逢时,对方感慨三十年前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这一案例让王坚得出两个结论:颠覆性创新需要长期积累,且往往突破常规思维;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最初竟是由两位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大脑得出的。

谈及技术发展的偶然性,王坚以2012年辛顿团队发表的论文《ImageNet分类中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例。这篇论文不仅推动了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其研发的AlexNet神经网络更是仅用两块“相当于网吧拆下的GPU”就实现了运行。他借此强调:“做不成事不能归咎于算力不足,本质是创造力不够。”他以谷歌为例,指出尽管这家科技巨头提出了Transformer架构,却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未能占据主导地位,印证了“创造力比企业规模更重要”的观点。

对于行业普遍认为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说法,王坚提出了质疑。他列举事实:包括辛顿在内的四位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物,均非在美国完成基础教育;而DeepSeek论文的核心作者中,有22位公开资料的贡献者均在中国接受教育。这些数据让他对“美国最先进”的论断保持审慎,并呼吁行业反思:“依赖手机推送的信息了解世界,必然无法触及真实。”

王坚还分享了两个具体案例。2018年首届2050大会上,一位杭州青年因无处分享强化学习研究而找到他,七年后这位青年已成为马斯克xAI团队的核心成员;同年,云深处公司带着需铁丝固定的粗糙机器狗参展,如今已跻身“杭州六小龙”之列。他以此强调:“如果追求完美才展示成果,永远做不成事。正是敢于呈现不完美的勇气,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价值。”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