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多位院士深入党政机关、校园及企业,或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科普活动,为公众带来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科普领域的重要力量,两院院士在推动科学普及、激发全社会探索热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科学知识,同时创新传播形式,让科学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长期致力于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存储系统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他仍坚持参与科普工作。他表示,院士群体有责任通过科普帮助公众提升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他围绕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话题开展讲座,效果显著。面对不同受众,他采取差异化策略:为中小学生设计互动性强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为大学生拓展学科认知边界,培养跨学科思维;为企业人员提供实用型知识,助力决策科学化。
郑纬民特别提到,计算机领域知识迭代迅速,这对科普者提出更高要求。年近八旬的他通过与青年学者交流保持知识更新,并在科普过程中向其他领域专家请教。他举例说,网友提出的跨学科问题会引发团队研讨,这种互动不仅解答了疑问,也促进了科研人员间的知识共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舒德干在进化古生物学领域贡献卓著。他发现的“昆明鱼目”化石为揭示脊椎动物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其提出的“三幕式寒武纪大爆发”假说重构了早期动物演化树。在科普实践中,他强调形式创新的重要性。自1999年起,他通过翻译《物种起源》、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开发科普影视等多种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他主导的研究成果被编入初中生物教材,使数百万学生受益。
舒德干认为,地质科普具有特殊价值。通过解读地球46亿年演化史,公众能理解生命与环境的协同发展规律,进而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他以昆明鱼化石为例说明,科学发现不仅能填补知识空白,更能激发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敬畏之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的研究聚焦神经损伤修复。1985年,他首次实现成年哺乳动物视网膜节细胞轴突再生,为治疗视神经损伤带来希望。在科普工作中,他注重将科研经历转化为生动故事。他向青少年分享博士期间从重复实验中寻找突破点的过程,强调科研需要耐心与韧性。
近年来,苏国辉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纳入科普内容。他结合神经科学研究,推荐运动、光疗等情绪调节方法,鼓励学生设定可实现的健康目标。在一次小学讲座中,他通过解释运动促进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的机制,让孩子们理解科学原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看到学生们专注听讲的神情,他深感科普的价值在于点燃科学梦想。
三位院士的实践表明,针对性设计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注重情感共鸣是提升科普效果的关键。他们通过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将复杂科学转化为公众可理解的语言,在激发科学兴趣的同时,也传递了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