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大会虽已落幕,但AI领域的创新故事仍在持续书写。在大会闭幕前夕,云栖通道上展示了一系列充满温度的AI应用案例,涵盖南海珊瑚保护、视障人士出行辅助、平价机器人开发以及农牧场智能化管理等多个领域。这些案例以具体场景为切入点,展现了技术服务于社会的可能性,让AI的“烟火气”触手可及。
AI的发展路径常被比喻为“宽路”与“窄门”的辩证关系。阿里云通过“模型+工具+场景”的闭环模式,为创新者提供了突破口。例如,中国科学院杨红强教授团队面对20多T水下影像数据时,借助通义千问VL模型与水下摄影机的结合,将珊瑚礁生态监测的人工分析时间从18.6小时压缩至12小时。瞳行科技则通过AI语音交互技术,为视障用户搭建了与世界沟通的新桥梁。而UP主张子豪利用通义大模型调用多种编程工具,成功将机器人开发成本控制在几千元级别。铁骑力士集团更通过通义千问VL多模态模型,实现了对8000多个养殖场摄像头的智能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生物安全风险识别能力。
这些案例虽未沾上“杀手级应用”的光环,却揭示了AI发展的深层逻辑:相较于追逐单一爆款,构建技术普惠的生态更具战略价值。过度聚焦应用本身可能导致技术同质化,而阿里云的选择是推动AI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例如,珊瑚监测项目通过“瑶华”多模态模型解析水下原始数据;助盲眼镜依赖传感器与GPS实现三维空间实时决策;机器人开发中AI既是工具也是交互核心;农场监控则展现了AI从海量视觉数据中提取有效信号的能力。这些实践表明,AI的价值不仅在于功能实现,更在于重塑系统范式。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的“ASI(超级人工智能)”蓝图,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他提出两个关键论断:大模型将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则是下一代计算机。这一愿景下,阿里云正从技术输出者向生态构建者转型。其全栈升级策略涵盖“大脑”“感官”“肢体”三个维度:通义千问Qwen3-Max模型打造顶级智力中枢,视觉与听觉模型升级赋予AI感知能力,Agent开发框架与Tool Use能力则让AI具备行动与工具使用能力。这种布局使阿里云能够同时制造模型、定义模型并创造运行环境,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生态竞争已成为AI领域的核心战场。阿里云通过百炼平台已吸引超过20万开发者,孵化出80多万个Agent应用。这些开发者利用阿里云的AI基础设施与大模型能力,从任务执行逐步向AI规划与接管迈进。这种生态共建模式不仅推动了技术普惠,更让AI应用渗透至生活与产业各个角落。例如,面向个人与创业公司的应用与面向ISV生态伙伴的产业产品,共同构成了中国AI发展的多元图景。随着基础模型能力趋同,生态的深度与广度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从守护深海珊瑚到构建全球化生态,阿里云的布局看似分散,实则围绕同一个目标展开:通过提供AI发展所需的全链条支持,占据中国AI生态的核心位置。云栖大会上展示的案例,只是这场长期竞赛的序章。真正的较量或许要在多年后才能见分晓,但可以预见的是,阿里云正以“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的姿态,为AI生态的每个环节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