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山区南大智慧城,机器人正以多样化形态融入城市生活。机械臂挥毫泼墨书写书法、机器狗身披狮袍表演传统舞狮、智能咖啡师精准完成拉花制作……这些创新应用突破了“人形”设计的局限,转而根据具体场景需求开发功能,展现了科技与现实的深度融合。
202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宝山展区以“科创改变生活”为主题,通过“生态+产业+智慧”的立体化呈现,打造了一场兼具前瞻性与公众参与度的城市实践。开幕式上,由机器狗组成的鼓阵首次亮相,将传统打击乐与未来科技结合,引发观众对人机协作的无限遐想。这种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成为展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作为艺术季重要活动,“智慧乐跑”在南大智慧城同步启动。2.6公里的赛道从科创之门延伸至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沿途设置多个科技互动点。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与机器狗Go2担任“陪跑官”,在终点为完赛者颁发充满未来感的奖牌。数百名跑者与智能设备同框合影的画面,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运动的新体验。
尽管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但商业化进程仍面临挑战。辛顿人工智能创始人李科频坦言,当前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高达数十万元,而实际应用场景有限,导致投入产出比不理想。但他同时指出,随着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规模效应将推动成本下降,人形机器人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针对“未来机器人是否必须人形”的讨论,李科频提出不同观点。他以公司研发的污水处理巡检机器人为例,这类设备需要深入地下管网作业,对防水性、灵活性和耐久性要求极高。“特定场景需要特定形态的机器人。”他强调,垂直细分领域将孕育更多创新机遇,机器人产业可能涌现大量“小而美”的科技企业。
这种判断源于实践验证。辛顿人工智能凭借30人团队创造了数千万元效益,其成功证明专注细分领域的轻量化模式同样具有竞争力。李科频认为,未来机器人形态将更加多元,从工厂到家庭,从地下管网到城市空间,每个场景都可能催生独特的智能解决方案。